造针法
明代:李梴
昔黄帝制九针各不同形∶一曰 针,应天,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以泻阳气;二曰员针,应地,长一寸六分,锋如卵形揩磨,不伤肌肉,以泻分气;三曰 针,应人,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状,主脉勿陷,以致其气;四曰锋针,应四时,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五曰铍针,应五音,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峰以取大脓;六曰员利针,应六律,长一寸六分,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曰毫针,应七星,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九留之而痒,以取痛痹;八曰长针,应八气,长七寸,锋利身薄,所取远痹;九曰大针,应九野,长四寸,其锋微尖如挺,以泻机关之水,九针毕矣。此言九针之妙。毫针最精,能应七星,又为三百六十穴之针。
李梴
李梴字健斋,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卒年已不可详考,大约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自幼好学,负奇才,轻名利,青年时期因病习医,博览历代医籍,精究各家医论,行医于江西、福建等地,疗效颇著,声望极高。晚年有感于医籍浩繁,散漫无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于是收集医书数十种,“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而编成是书,并于万历三年(1575年)刊行。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