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明代:虞抟
论
《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东垣曰∶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之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等热药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大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等凉剂主之。王安道曰∶暑热之气一也,皆夏月中伤其邪而为病焉,岂以一暑热分为阴阳二证而名之耶?其避暑于深堂大厦,及恣食藏冰瓜果寒凉之物,正经所谓口得寒物、身犯寒气之病耳,自当同秋冬即病阴证伤寒处治,不可名中暑也。此论固是,抑亦有未悉之旨也欤。
愚按∶仲景伤寒论中,一证曰中 ,即中暑也,虚而微弱,烦渴引饮,体热自汗,此盖得劳役体虚而暑邪干卫之候,是宜东垣清暑益气汤等补益之剂治之而愈。一证曰热病,即中热也,脉洪而紧盛,头疼身热,口燥心烦,此盖得之于冬感寒邪,郁积至夏而发,乃挟暑而成大热之候,是宜黄连、白虎、解毒等汤清凉之剂调之而愈。曰中暑者,阴证内伤之为病也;曰中热者,阳证外感之为病也。曰阴曰阳,岂不于斯而明辨之乎,学人宜再思之。
脉法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弦细芤迟。(许学士云∶伤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内经》曰∶寒伤形,热防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所谓弦细芤迟,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朱肱亦曰中暑脉虚细弱,暑脉虚可知矣。)
脉虚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不见。(微弱隐伏,皆虚类也。)
方法
丹溪曰∶夏月阳气尽出于地,人之腹属地气,阳气于此时浮于肌表,腹中之阴虚矣。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误矣。古人治暑,有用大顺散等剂,盖以凉亭水阁寒凉冰雪之伤,不用温剂,病何由安,非为伏阴而用也。火令之时,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暑证,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五苓散等药。有挟痰者,加南星、半夏之类。挟虚者,加入参、黄 之类。
□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
戴氏曰∶暑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黄连退热,香薷消暑气。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肉分也,当以解毒、白虎等汤加柴胡,气虚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微者,热在肺经,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用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大胜,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烦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满,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泄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未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热相搏,必加之以迟,病虽互换少差,其脉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黄 (汗少,一钱) 苍术(各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浸炒) 川归 青皮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白虎汤(仲景) 治暑热发渴。(方见伤寒门。)
益元散(河间,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治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此药能燥湿,分利水道,实大腑,化热毒,行积滞,逐凝血,补脾胃,降火之要药也。(方见痢门。)
香薷饮(局方) 治一切暑热腹痛,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三钱) 浓朴(姜制) 白扁豆(炒,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黄莲香薷饮(局方) 治证同前,以前方去扁豆,加黄连七分半也。
十味香薷饮
香薷(一钱) 人参 陈皮 白术 白茯苓 白扁豆(炒) 黄 木瓜 浓朴(各五分,姜汁制炒) 甘草(炙,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桂苓甘露饮(河间) 治伏暑,发渴脉虚。
桂心 人参 黄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火 ,另研)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五苓散(方见伤寒门。) 本方加茵 ,名茵 五苓散,治湿热发热黄证最捷。
大顺散(易老)
甘草 干姜 杏仁(汤煮,去皮尖,炒) 肉桂(各等分)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同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砂,同桂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王安道曰∶大顺散,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甘草、干姜皆经火炒,又肉桂而非桂枝,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
愚按∶《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暑月,岂可用此热药。此方虽录于此,不可轻用。
生脉散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泡去心,各等分)
上细切,水煎,夏月时时代熟水饮之。孙真人曰∶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东垣曰∶夏月服生脉散加黄 、甘草,令人气力涌出。
□
(祖传方)
凡人夏月冲斥道途,或于田野中务农作劳,或肥白气虚之人,不能抵当暑热,忽然昏闷运仆,其气将绝。如在日中,即当移病者于阴处,徐徐以温汤水灌之。如未苏,急灸气海穴,以复其元气。醒后,以大剂滋补之药补之。切不可灌以凉水,即死。
愚按∶《内经》有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愦愦乎若坏都,乎不可止。是则中暑运厥之候也。
虞抟
虞抟(1438~1517),字天民,浙江义乌花溪人,故自号花溪恒德老人。其祖辈数代业医,虞氏中年后以医名著称,据自述系得自“祖父口传心授”。其曾叔祖诚斋“与丹溪生同世,居同乡,于是获沾亲炙之化,亦以其术鸣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