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
明代:王肯堂
〔钱〕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急。肺热,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肺盛,复有风冷,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肺只伤寒,则不胸满。肺虚热,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肺脏怯,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
肺主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此以唇诊肺之法也,唇白色者肺脏怯也,阿胶散主之,若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者,肝热也,宜泻青丸,手掐眉目鼻面者,肺热也,宜甘桔汤之类是也。) 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也,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海藏云∶为肝怯,故目淡青也。)〔洁〕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主之。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后阿胶散主之。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散主之。肝乘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嗽,羌活膏主之。肾乘肺,实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嗽,人参白术散主之。〔刘〕凡肺之得病,必先观心脾二脏之虚实,若心火烁金,即当先抑心气,后吃肺药。若心气和,即便看脾脉,若脾气虚冷,即不能相生,而肺家生气不足,则风邪易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虚得之。若脾气盛实,则亦痞隔中焦,而大肠与肺表里不能相通,夫中焦热隔,则肺与大肠不通,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故患肺热者,多脾实得之。心气盛者泻之,脾气虚者益之,脾气实者通之,然后随其肺之寒热以治之,故有抑心气、益脾气、通肺气、三药。若诊其脉气心、脾、两脏俱和,而肺自生疾,则但察肺家虚实而治之。〔薛〕肺经郁热,用泻白散。肺气自虚、用四君子汤。外邪所乘,用参苏饮。心火炎燥,用人参平肺散。中焦实痞、用大承气汤。脾不能生肺,用异功散。夫肺气盛者,肺中之邪气盛也,其脉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泻白散以泻之。若肺虚而有热者,执肺热还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则误矣,仍参其证治之。
〔海〕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一作黄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肺虚,以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补肺阿胶散主之,虚则补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
阿胶散(钱氏) 又名补肺散阿胶(一两半,麸炒) 黍粘子(炒香) 甘草(炙,各二钱半) 马兜铃(半两,焙) 杏仁(七个,去皮尖,炒) 糯米(一两,炒)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海〕杏仁,本泻肺,非若人参、天门冬、麦门冬之补也,当以意消息之。
〔薛〕前方乃通治肺金之剂,经云∶虚则补其母,若前药未应,当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脾。
〔海〕肺实,以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主之,实则泻其子,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泻白散(钱氏) 又名泻肺散
桑白皮(细锉,炒黄) 地骨皮(洗去土,焙。各一两) 甘草(炒,半两)
上件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入粳米百粒,同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海〕治肺热骨蒸自汗,宜用此直泻之。用山栀、黄芩方能泻肺,但当以气血分之。
甘桔汤(方见咽喉) 大青膏 羌活膏(俱见惊搐) 百部丸(方见咳嗽) 人参白术散(方见痘渴) 四君子#
汤(方见杂病虚劳) 参苏饮(杂病发热) 人参平肺散(杂病咳嗽)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