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哭
明代:王肯堂
《万全方》小儿有惊啼,有夜啼,有躯啼。夫惊啼者,由风邪乘心,脏腑生热,热则精神不定,睡卧不安,故惊啼。夜啼者,脏冷也,夜则阴盛,阴盛相感,痛甚于昼,故令夜啼。一云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可作法术断之。其躯啼者,由腹中痛甚,儿身躯张,气蹙而啼也。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儿在胎时已受病也,其状肠胃虚冷,不消乳哺,腹胀下痢,颜色青白,而时或啼叫是也。〔薛〕悲哭者,肺之声,泪者,肝之液也,若六脉弦紧者,先以温汤渍其身取汗,次以凉膈散之类清其内热,此张子和治法如此。若因乳母怒火遗热于肝,肝火炎炽,反侮肺金,金木相击,故悲哭有声者,宜用六君、柴胡、山栀以补脾清肝,用六味丸以壮水生木。
有因惊风,过服祛风燥血之药而致者,有因吐泻内亡津液而致者,及禀父肾阴不足不能生肝者,治各审之。若小儿忽然大啼作声,丹溪谓必死,此禀肾阴不足,虚火炎上故也,用六味丸多有生者。仍参览夜啼、客忤、惊啼、重舌、口疮、天钓、内钓等证。
钱氏蝉花散 治惊风夜啼,切牙咳嗽,及疗咽喉壅痛。
蝉花(和壳) 白僵蚕(直者,酒炒熟) 甘草(炙。各一分) 延胡索(半分)
上为末。一岁一字,四五岁半钱,蝉壳汤下。
《本事方》治小儿拗哭。龙齿散
龙齿 蝉壳(去翅足泥土) 钓藤(有钩子者) 羌活 茯苓 人参(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大钱,煎六分,去渣,温热服。
子和治一小儿悲苦,弥日不休,两手脉弦而紧。戴人曰,心火甚则乘肺,肺不受其屈故哭。肺主悲,王太仆云∶心烁则痛甚,故烁甚悲亦甚。先令浴,以温汤渍形以为汗也,肺主皮毛,汗出则肺热散,浴止而啼亦止矣。仍命服凉膈散加当归、桔梗,以竹叶、生姜、朴硝同煎服,泻膈中之邪热。
惊啼
谓于眠睡里忽然啼而惊觉也。钱氏云∶小儿惊啼,邪热乘心也,当安心,安神丸主之。(方见心脏)
乳香丸 治惊风内钓,腹痛惊啼。
乳香(半钱) 没药 沉香(各一钱) 蝎稍(十四枚) 鸡心槟榔(一钱半)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菖蒲、钓藤汤调下。
木香丸 治证同前。
乳香 没药 全蝎(各半钱) 钓藤 舶上 香 木香(各一钱)
上,先将乳香、没药另研,次入诸药末和毕,取大蒜少许研细和丸,桐子大。
每服二丸,钓藤汤下。
〔张涣〕婴儿眠卧着,忽啼哭惊觉,面赤口舌干,状若神祟,即非夜啼,乃风热邪气乘于心脏。名曰惊啼。宜用牛黄膏方(常服除胎热)
牛黄 好牡蛎( 粉。各一分)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以上并为细末,次入 辰砂雄黄(各一分,并细研,水飞) 龙脑(半钱)
上件诸药,一处研细匀,炼蜜和成膏,如鸡头实大。每服半粒至一丸,薄荷汤化下,乳食后。
青云散
石莲心(一分) 天南星(炮) 僵蚕(取直者) 全蝎 郁金(皂角煮。各一钱半) 雄黄(一钱) 粉霜(半钱)
上件为末。每服一字半钱,看大小,蜜汤调下。
《圣惠》犀角散 治小儿惊啼。
犀角屑 钓藤 升麻 黄芩 甘草(炙。各一分) 人参(三分)
上 咀。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量儿服之。
羚羊角散
羚羊角屑 黄芩 犀角屑 甘草(炙) 茯神(各一分) 麦门冬(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龙齿散 治小儿惊啼烦热,眠卧不安。
龙齿 麦门冬(各半两) 白芍药 川升麻 川大黄(炒)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药 咀。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渣,温温服,量小儿大小,加减服之。
柏子仁散 治小儿惊啼,状如物刺。(亦治 啼)柏子仁(一两,捣,细罗为散)
上件药,一二岁儿每服一字,用粥饮调服,三四岁儿每服半钱,一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五邪,惊啼悲伤。鲮鲤甲、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服方寸匕。(出本草)
《仙人水鉴》儿生下,多惊啼声噎,庸医云是气急,此误人命,宜使此方。
收取黄葵四月花,阴干捣散入马牙,黄连四分加黄柏,四味神方力莫加上,以冷水调下一字至一钱,服之立效。
《婴孺》治小儿夜睡,忽惊啼不识母,母唤之,摇头方上小儿忽惊啼不识母者,是梦中见母弃之去,谓母实,故啼去,但令人抱坐于暗中,令母从外把大火入来唤之即止,所以然者,谓母去还来也。此方天下未之知。《隐居效方》一法,写天心二字于囟门上,写泥丸二字于丹田上。
啼
巢氏云∶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伤于风冷,邪气入胞伤儿脏腑,故儿生之后,邪犹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相搏,则腹痛,故儿 张蹙气而啼。
钓藤膏 治小儿干啼后 。(方见腹痛)
〔张涣〕婴儿在胎之时,其母将养一切不如法,及取凉饮冷过度,冷气入儿肠胃,使胎气不强,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名曰 啼,宜用
养脏汤方川当归(一两) 沉香 丁香 白术 桂心 川芎(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生姜二片,煎至四分,去渣放温,时时滴儿口中。
《婴孺》黄 散 治少小胎寒,腹痛 啼。
黄 当归 芎 干姜(各四分) 甘草(三分) 黄芩(六分铢)
上为末。二十日儿用乳汁和一胡豆大,一日三夜一,五十日儿一小豆大,百日二小豆大。药温中无毒,若无黄 ,可阙也。儿生便服,使寒气不得生,亦不吐,服之期年,止服妙。若寒气 痛,啼不可忍,以水煮饮之,如服理中丸法,服药补益之可数十倍节度无苦。
〔刘氏〕治胎气弱,阴阳不调,昼夜 啼不已。
好乳香(水中坐乳钵,细研) 没药(细研) 木香 姜黄(各四钱) 木鳖子(二十个,去壳)
上,先将后三味同为细末,次研入上二味,炼蜜和成剂收之。每一岁儿,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减,煎钓藤汤化下,无时。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莪术(半两,湿纸裹煨) 真阿魏(一钱)
上,先用温水化阿魏,浸蓬莪术一昼夜,切,焙干为末。每服半钱,煎紫苏米饮空心调下。 啼稍愈,服开胃丸。
开胃丸
白术 木香 蓬莪术 人参 当归(各半两) 白芍药(一分)
上为细末,汤浸炊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食前,煎麝香汤下。
白术当归煎丸 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体 张,有如痫状,吐 不止,大便酸臭,乳食虽多,不生肌肤。
白术 当归 木香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煎木香汤化下。
六神散 治腹痛啼哭,面青口中冷气,四肢亦冷,曲腰而啼,或大便泄泻,及不吮乳。
人参 山药 白术(各半两) 甘草(二钱) 茯苓 扁豆(炒。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二片,枣一枚,煎服。一方,用当归、白芍药、人参各二钱半,甘草、桔梗、陈皮各一钱,为散,每服二钱,水煎,时时服。
夜啼
《三因》小儿夜啼有四证,一曰寒,二曰热,三曰重舌口疮,四曰客忤。寒则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气,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证也。热则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暖,啼时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热也。若重舌口疮,要吮乳不得,口到乳上即啼,身额皆微热,急取灯照口,若无疮,舌必重也。客忤者,见生人,气忤犯而啼也,各随证治之。
〔曾〕夜啼者,有惊热夜啼,有心热夜啼,有寒疝夜啼,有误触神只夜啼,此四者,详具于后。惊热者,为衣衾太浓,或抱于极暖处久坐,致生烦闷,邪热攻心,心主神,神乱则惊,心与小肠为表里,故啼泣而遗溺者是也。治法,退热镇心则自安矣,用百解散(急惊)牛蒡汤(咽喉)三解散(潮热)主之。心热者,见灯愈啼,面红多泪,无灯则稍息,盖火者阳物也,心热遇火,两阳相搏,才有灯而啼甚,故经曰∶火疾风生乃能雨,此其义也,宜凉心安神,用百解散或五苓散(俱惊)加黄芩、甘草,水煎服,次牛蒡汤(咽喉)、三解散(潮热)及琥珀抱龙丸(惊)为治。有遇黄昏后至更尽时,哭多睡少,有啼声不已,直到天明,乃胎中受寒,遇夜则阴胜而阳微,故腰曲额汗,眼中无泪,面莹白而夹青,伏卧而啼,入盘肠内吊之证,名为寒疝。治法,去宿冷,温下焦,白芍药汤(疝)、乌梅散(腹痛)及冲和饮(伤寒)加盐炒茱萸、茴香,水姜煎服,及钓藤膏亦佳。
误触神只者,面色紫黑,气郁如怒,呼时若有恐惧,及睡中惊惕,两手抱母,大哭不休,此误触禁忌神只而得,或因恶祟所侵,盖婴孩目有所睹,口不能言,但惊哭无时,指纹俱隐,故《玉环集》云∶忽然两手形无见,定知唐突恶神灵。治法,先解其表,宜百解散(惊)次驱邪镇心,用苏合香丸(客忤)、琥珀抱龙丸(惊)投之自效。〔演山〕王氏举水镜先生云∶天苍苍,地王王,小儿夜啼疏客堂。又云∶啼而不哭是烦,哭而不啼是躁。《无辜赋》云∶夜多啼而似祟。凡初生儿日夜烦啼如有祟,或谓热在心,惊药与疏利,或谓寒停脏腑,与服温暖,医者察而治之,乃善也。若儿啼哭,胸堂仰突,首反张,不喜见灯者,心经有热,宜疏利,服三黄丸或洗心散加灯心、麦门冬子良。若儿啼哭,头低身曲,眼闭肚紧者,脏腑留寒,宜与温之,胃风汤加黄煎效。若不识证候,但以蝉蜕二七枚全者,去大脚为末,加朱砂一字,蜜调涂于吻,立效。〔薛〕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也,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用钓藤散。若见灯愈啼者,心热也,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是也,用导赤散。若面色白,黑睛少,属肾气不足,至夜阴虚而啼也,宜用六味丸。若兼泄泻不乳,脾肾虚弱也,用六神散。若兼吐泻少食,脾胃虚寒也,用六君、炮木香。
大便不化,食少腹胀,脾气虚弱也,用异功散。心血不足者,秘旨安神丸。木火相搏者,柴胡栀子散。肝血不足者,地黄丸。大抵此证或因吐泻内亡津液,或禀赋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或乳母恚怒、肝火侮金,当用六君子汤补脾土以生肺金,地黄丸壮肾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郁闷而致者,用加味归脾汤。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汤。乳母心肝热搏,柴胡栀子散。仍宜参客忤惊啼览之。
《心鉴》治小儿一百二十日内夜啼,用蝉蜕四十九个,去前截,用后截,为末,分四服,钓藤汤调灌之。
《普济》蝉花散 治小儿夜啼不止,状若鬼祟,用蝉蜕下半截为末、一字,薄荷汤入酒少许调下。或者不信,将上半截为末,前汤调下,即复啼也,古人立方,莫知其妙。
寒夜啼
钱乙论夜啼云∶脾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药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
花火膏 取灯火一颗,涂乳上,令儿吮之。
〔钱氏〕当归丸 凡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者是也,宜此方。
当归 白芍药 人参(各一分) 甘草(炙,半分) 桔梗 陈橘皮(不去白。各一钱)
上为细末。水煎半钱,时时少与服。又有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黄赤,与三黄丸、人参汤下。(三黄丸方见实热。)
〔张涣〕万金散 治婴儿藏寒,禀气怯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烦闷,状若神祟,亦由触犯禁忌所致,此名曰夜啼,宜用此方。
沉香(锉) 丁香 人参 五味子 当归(各一两) 赤芍药 白术(各半两) 桂心(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淡温浆水一小盏,煎至五分,放温,时时滴儿口中,立效。
〔田氏〕五味子散 治小儿夜啼及腹痛,至夜辄剧,状似鬼祟。
五味子 当归 赤芍药 白术(各半两) 茯神 陈皮 桂心 甘草(炙。各二钱半)
上为粗末,水煎。量儿大小加减。
钓藤膏 治百日内婴孩面青腹痛夜啼,及周岁以上者盘肠内吊诸疝气疾。
钓藤(和钩) 玄胡索 当归(酒洗) 粉草(炙) 乳香(各五钱) 肉桂(去粗皮,二钱) 麝香(一字)
上,前四味焙干,桂不过火,同为末,乳香 叶裹,熨斗盛火熨透,候冷,入乳钵同麝细杵,后入前药末再杵匀,炼蜜丸芡实大。每用一丸至二丸,白汤空心化服。
钓藤饮 治小儿夜啼,乃脏冷也,阴盛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钓藤散主之,治惊啼,加蝉蜕、防风、天麻。
钓藤钩 茯神 茯苓 川芎 当归 木香 甘草 白芍药(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枣略煎服。其或心热而烦,啼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涩之证,钓藤饮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钱,研和,每服一钱,木通汤调下,或锉散煎服亦可。
《圣惠》乳头散 治小儿夜啼不止,腹中痛。
黄 (锉) 甘草(炙) 当归 赤芍药 木香上,各等分,捣细,罗为散。每服取少许着乳头上,因儿吃乳,服之。
蒜乳丸治腹痛夜啼。(方见腹痛。)
热夜啼
钱氏云∶三黄丸治腹热痛(热痛腰不曲肢不冷也) 夜啼面赤,唇焦便赤,用人参汤吞下。(方见里热)
吉氏朱砂膏 治诸惊啼夜啼。
朱砂 人参 白茯苓 甘草(各一钱) 脑麝(各少许)
上末,蜜为丸。每服一块如皂子大,金银薄荷汤下。
安神散 治一应惊啼。
犀角 雄黄 人参 车前子(各半两) 茯苓(一两)
上五味为末。每服一钱,桃仁汤下。
《三因》灯花散 治热证心躁夜啼,以灯花三四颗,研细,用灯心煎汤、调涂口中,以乳汁送下,日三服,无灯花、用灯心烧灰亦妙。又一法,灯花七枚,硼砂一字,辰砂少许,研细,蜜调,抹唇上立安。
〔茅先生〕抹唇膏 主小儿夜啼。
蝉壳(一个,去足) 灯花(两朵) 朱砂(少许)
上为末。如小儿夜啼,遇夜用鸡冠血调药,抹儿上下两唇,即止。夹朱砂膏与服。
〔丹溪〕治小儿夜啼人参(二钱半) 黄连(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竹叶(二十片) 生姜(一片)
上,水煎服。
《澹寮》龙齿散(方见前,即《本事》龙齿散,但无羌活。)
小儿夜啼。黄连姜汁炒、甘草、竹叶、灯心煎服。
口疮重舌夜啼
《三因》蒲黄散
真蒲黄(微炒,纸铺地上出火气)
上研细。每抄些少掺舌下,时时掺之,更以温水蘸熟帛裹指,轻轻按掠之,按罢掺药。
牡蛎散(方见口疮。)
客忤夜啼
治客忤夜啼法,用本家厨下烧残火柴头一个,以火焦头为上,朱书云∶吾是天上五雷公,将来作神将能收,夜啼鬼一缚永不放。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敕。书了勿令儿知,立在床下倚床前脚里立之,男左女右效。
黄土散 治小儿卒客忤。
灶中黄土 蚯蚓屎(各等分)
上,研匀。和水,涂儿头上及五心良。
禳厌法
《千金》治夜啼方上以妊娠时,食饮偏所思者物哺儿即效。
《外台·必效》小儿夜啼方以日未出时及日午时仰卧,于脐上横文中,屏气以朱书作血字,其夜即断声效。
〔陈藏器〕余云井口边草主小儿夜啼,着母卧席下,勿令母知。
《子母秘录》治小儿夜啼。
甑带悬户上〔孟诜〕小儿夜啼。
取干牛粪如手大,安卧席下,勿令母知,子母俱吉。
《集验方》仙人杖,小儿惊痫及夜啼,安身伴睡良。
《日华子》云,猪窠内有草,治小儿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
《日华子》云,乌雌鸡翼,治小儿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圣惠方上脐下书甲字瘥。
又方 取树孔中草,着户上,立止。
又方 以车辋,盗安母卧床下,勿令母知。
又方 取荒废井中败草,悬户上良。
又方 取牛粪灰,安母卧下,勿令母知。
又治小儿夜啼符法三道
图(图缺) 此符左右手中贴之图(图缺) 此符脐中贴之图(图缺) 贴房门上《婴孺》治小儿夜啼法上令母脱去上衣,只着中衣,跪宅四角,曰∶西方白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乞断某甲夜啼,荷恩之日,奉还酒脯,随意所用。还法安五畔居中庭四角,故四角四畔,中央一畔,启颡瞻五帝说曰∶今日奉还随意所咒愿之。
刘氏方 治小儿夜啼。
写∶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烧灰吞之,男左一本,女右一本。
灸法
《宝鉴》灸幼宫,三壮,又灸中指甲后一分。《万全方》灸小儿夜啼,上灯啼,鸡鸣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穴一壮,炷如小麦大。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