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结
明代:秦昌遇
【总括】小儿便结哭声高,津液不润为火熬;急投煎剂并导法,免使儿遭日夜号。
【脉法】阳结脉沉实而数,阴结脉浮而迟。
《内经》∶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曰∶肾主大便,大便难者,取足少阴。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杨氏曰,邪热入里,则内有燥粪,三焦伏暑则津液中干,此大肠之夹热也。宿食留滞则腹胀痛闷,胸痞欲呕,热气燔灼,则内受风热,坚燥闭塞,热宜疏利三黄丸,积宜消积丸,惟胸中活法治之。
小儿初生,腹胀欲绝,大小便不通,急令妇人漱口,吸咂儿胸前背心手足腹脐下,共七处,以红赤色为度,须臾自通。
【附方】
消积丸 见伤积症内。
三黄丸 黄连 黄芩 大黄(酒蒸晒九次)等分为末,蜜丸。
秦昌遇
秦昌遇(约1547-1629)字景明,医学家,本县闸港人。文学家秦裕伯的裔孙。昌遇幼年多病,故于读书之余,也留心学习医学知识,体验病理。后来,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由于他古文基础扎实,对较深奥的医学理论,也能读懂并理解。成年后,便开始为家人及乡邻看病,因疗效显著而名闻乡里。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