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痢
明代:刘纯
气虚兼寒热,食积、风邪、惊邪、热湿,阳气下陷,痰积。当分治,泻轻痢重。
升散 胃风汤、防风芍药汤、神术散、苍术防风汤、败毒散皆可汗之。
攻里 湿热用导水丸,兼郁承气汤、和中丸。积滞用圣饼子、脾积丸。冷积局方苏感丸。下后用药调理。痢初得者,必用下,通因通用。湿热甚者,宣明玄青膏。
和气 后重窘迫用木香槟榔。白属气,赤白者气血受病,赤黑相兼属湿热,青绿杂风与火湿。
凉血 下血者当凉血,归、 。赤属血,《保命集》四物加槐花、黄连、米壳。
温 脉沉弱而腹痛,用姜附加对五苓、理中丸、机要浆水散。色青者,寒兼风。
升提 阳气下陷,升阳益胃加桔梗,醋沃南星。用一叶梅外贴极效,起泡便止。
收敛 实肠散、桃花汤、养脏汤、严氏乌梅丸、元戎乌梅散,如米壳、榴皮、龙骨之类。
胜湿 平胃散、,曲芎丸之类。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为脾泄,机要白术芍药汤、茯苓汤。湿胜,仙术炒用。
渗泄 阴阳不分,淡以渗之,五苓、猪苓之类。或单用薏苡实炒为末服之。
补 初不可便补。气虚者补中益气。血虚神弱,人参、白术、当归、川芎、炒芍药、茯苓,少加黄连之类。钱氏白术散、十全大补汤。
劫 泻痢,脉沉伏细弱下陷者,用来复丹、灵砂丹以劫之。
清暑 中暑 而脉虚者,香薷散、桂苓甘露、清暑益气汤。
灸 陷下则灸之。脾俞、关元、肾俞、复溜、腹哀、长强、太溪、大肠俞、三里、气舍、中脘。
解热 外热者先退热,柴、芩、连。内热者香连丸、芍药柏皮丸、黄连阿胶丸。噤口者解毒。
分利 胃苓汤,与淡渗同五苓。或独用 香散。
外贴 以一叶梅于印堂贴之。
宣 有痰饮在膈上,气不能降,以致大肠不能收敛而泻利。痰在肺中,宣大肠之不固也,宜吐之。
盒脐 噤口痢用田螺于脐中盒之,以引下其热,黄连多加参术,终日呷之,如吐再进
补肾 肾泄久不止,脉沉细无力,二神丸、本事五味子散、金锁正元丹。
和脾气 脾气不和,浊气下干,不能愈者,问病患思食何物,与食之,脾气和而愈矣
消积 因积作者脾积丸,方见后。
青皮 陈皮 三棱(炒) 蓬术(煨。各二钱) 莎实(二两,炒) 肉果 山豆(炒) 山楂香砂仁 槟榔 姜黄 浓朴(炒。各二钱) 黄连(三钱) 木香(一钱半) 檀香(二钱) 澄茄(一钱) 白豆蔻(一钱) 麦 (炒,二钱)
上为末,蜡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
刘纯
刘纯先世为吴陵(今江苏省姜堰、如皋一带)望族。早年随其父橘泉及冯庭干学医。明洪武初(136)迁关中,在长安居住约20余年。后随军医疗迁凉州,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前定居甘州。著有《医经小学》、《玉机微义》、《伤寒治例》等书,均在死后由他人刊刻出版。此外尚有《太素脉诀》及《寿亲养老补遗》二书,早佚。推断刘纯约生于元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永乐十年(1412)前,享年70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