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暑
明代:王肯堂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六钱二字半)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白虎加苍术汤
前方内去人参,加苍术二两,增水作四服。
香藿饮 香薷汤(俱见中暑。)
六和汤(《澹寮》)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吐泻,寒热交作,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
香薷(二钱) 缩砂仁 半夏(汤洗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五分) 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 白扁豆(姜汁略炒) 浓朴(姜制) 木瓜(各一钱)
水二盅,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盅,不拘时服。
五苓散(见消渴。)
消暑丸(《和剂》)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用醋五升煮干) 甘草(生用) 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为末,姜汁煮糊丸,无见生水,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热汤送下。(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痛,服之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虽饮水多,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
若痰饮停积,并用生姜汤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枇杷叶散 来复丹 却暑散(俱见中暑。) 小半夏茯苓汤(见痰饮。) 平胃散(见中食。) 理中汤(见霍乱) 春泽汤(即五苓散加人参一钱。) 缩脾饮(见中暑。) 藿香正气散(见中风。) 苏合香丸(见卒中。) 胃苓饮(即平胃散、五苓散并用。) 辰砂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辰砂等分,桂减三之一。)
酒煮黄连丸(《和剂》) 治伏暑发热,呕吐恶心,并治膈热,解酒毒,浓肠胃。
黄连(去须,十二两) 好酒(五斤)
上将黄连以酒煮干,研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熟水送下。
益元散(即天水散) 治伤寒表里俱热,烦渴口干,小便不通,及霍乱吐泻,下利肠 ,偏主石淋,及妇人产难,催生下乳,神效。
桂府滑石(腻白者,六两) 粉草(一两,研烂)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新水亦得。加薄荷末少许,名鸡苏散;加青黛末少许,名碧玉散,治疗并同,但以回避世俗之轻侮耳。
十味香薷饮(《百一》)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去芦) 陈皮(汤泡,去白) 白术 白茯苓 白扁豆(炒,去壳) 黄 (去芦)干木瓜 浓朴(姜汁制,炒黑色) 炙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热汤或冷水调下。
三黄丸(见发热。) 养胃汤(见疟。) 四君子汤(见虚劳。) 星香散(见中风。) 消风散(见眩晕。)
二陈汤(见痰饮。) 白虎汤 调胃承气汤(并见发热。)
三黄石膏汤
黄连(二钱) 黄柏 山栀 玄参(各一钱) 黄芩 知母(各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甘草(七分)
上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
黄 (一钱半,汗少减五分) 苍术(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去芦) 白术 陈皮 神曲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浸) 葛根 青皮(去瓤)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剂之多少,临时斟酌。
黄 人参汤
黄 (一钱,如自汗过多者加一钱) 人参(去芦) 白术(各五分) 苍术(半钱,无汗一钱) 橘皮(不去白) 甘草(炙) 当归身(酒洗) 麦门冬(去心,各二分) 黄柏(酒洗) 神曲(炒,各三分) 升麻(六分)五味子(九粒)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食远或空心服之。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如心下痞闷,加黄连二三分。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三分。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三分,川芎三分。头目不清利,上壅上热,加蔓荆子三分, 本二分,细辛一分,川芎三分 生地黄二分,如气短精神少,梦寐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粒。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各五分,桃仁三粒,去皮尖,另研,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大黄煨,半钱。如又不利,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患必显风证,单血药不可复加,止常服黄 人参汤,只用羌活半两,防风半两。二味以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胸中气滞,加青皮,并去白陈皮倍之,去其邪气。此病本元气不足,惟当补元气,不当泻之。气滞太甚,或补药太过,或人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二分或三分,砂仁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与正药同煎服。腹痛不恶寒者,加芍药半钱,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人参益气汤(见着痹。)
清燥汤(东垣)
黄 (一钱半) 黄连(去须) 苍术 白术(各一钱) 陈皮(五分) 五味子(九粒) 人参 白茯苓升麻(各三分) 当归(一钱二分) 泽泻(五分) 柴胡 麦门冬 生地黄 神曲(炒) 猪苓 黄柏(酒制)甘草(炙,各二分)
每服半两,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稍热,空心服。
泼火散 治伤暑烦躁,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昏迷欲死者,即中暑门地榆散。
水葫芦丸 治胃暑毒,解烦渴。
川百药煎(三两) 人参(二钱) 麦门冬 乌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含化一丸,夏月出行,可度一日。
香薷丸(《和剂》) 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痢转筋。
香薷(去根,一两) 紫苏(去粗梗) 干木瓜藿香(洗去沙土) 茯神(去木,各五钱) 甘草(炙赤色) 檀香(锉) 丁香(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温汤下。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