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明代:王肯堂
三黄丸(东垣) 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饮食不美;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肛门肿痛,或下鲜血。
黄连(净) 黄芩(净) 大黄(各十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熟水吞下。视脏腑虚实加减。小儿积热亦宜服。(一方,用脑、麝为衣,丸如豆大,夜间噙化一二丸,亦好。)
泻白散(钱氏)
桑白皮(炒黄)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炒,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粳米百粒煎,食后服。易老加黄连。(海藏云∶治肺热传骨蒸热,自宜用此以直泻之。用山栀、黄芩方能泻肺,但当以气血分之。)
凉膈散 治大人小儿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闭结,睡卧不安,一切风壅。
栀子仁 连翘 薄荷 黄芩 甘草(各一两半) 大黄 芒硝(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一两,水二盏,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少许,食后服,加姜煎亦得。去六经热,减大黄、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参、防风。治肺经邪热,咳嗽有痰,加半夏。凉膈与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热,名双和散。钱氏去连翘,加藿香、石膏,为泻黄散。(《宝鉴》连翘四两,硝、黄各二两,余各一两。)
《本事方》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烦躁多渴,唇裂喉闭,目赤,鼻颔结硬,口舌生疮。阳明证伤寒,发狂见鬼谵语,大小便闭。一切风壅,并皆治之。
山栀仁 甘草 赤芍药(各一两) 大黄 朴硝 连翘 薄荷叶 干葛(各二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服。唯阳明证伤寒忌下。(此药《局方》亦载。缘味数与用药大段不同,予侄妇忽患热病欲死,付之一服立效,后来累服验,幸毋忽。)
白虎汤(仲景)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地骨皮散(钱氏) 治壮热作渴。
地骨皮 茯苓 甘草 柴胡 半夏 人参 知母(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泻心汤(钱氏)
黄连一两,去须,为极细末,每服一字至半钱、一钱,临卧温水调下。(海藏云∶易老单方泻心汤出于此,乃实邪也,实则泻其子。)
导赤散(钱氏 丹溪云∶导赤散正小肠药也。)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一本用黄芩,不用甘草。)
朱砂安神丸(见虚烦。)
钱氏安神丸
麦门冬(去心,焙) 马牙硝 白茯苓 干山药 寒水石(研) 甘草(各半两) 朱砂(一两,研) 龙脑(一字,研)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无时。
千金地黄丸(《本事》) 治心热。
黄连(四两,为末) 生地黄(半斤,研取汁,连滓拌黄连末,和匀,晒干用)
上再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门冬汤下三十丸。
门冬丸 治心经有热。
麦门冬(一两,去心) 黄连(半两)
上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食后熟水下三十丸。
清心丸(海藏) 治热。
黄柏(二两,生用) 麦门冬(去心) 黄连(各一两) 龙脑(一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临卧门冬酒下,或薄荷汤亦得。
黄连清膈丸(东垣) 治心肺间有热,及经中热。
麦门冬(去心,一两) 黄连(去芦,五钱) 鼠尾 黄芩(净锉,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送下,无时。
朱砂凉膈丸(东垣) 治上焦虚热,肺脘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 山栀子(各一两) 人参 茯苓(各五钱) 朱砂(三钱,另研) 脑子(五分,另研)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熟水送下五七丸,日进三服,食后。
火府丹(见淋。)
泻黄散(钱氏)
藿香(七钱) 山栀仁(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二两) 防风(四两)
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清汁饮。(海藏云∶此剂泻肺热。)
谓胃承气汤(仲景)
大黄(去皮,酒浸,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人参黄 散(见嗽血。)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泻青丸(见中风。) 柴胡饮子(见虚劳。) 当归龙荟丸(见胁痛。)
回金丸(丹溪) 伐肝经火,亦审虚实用之。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上为末,粥丸。
佐金丸 佐肺金以伐肝木之邪。
片芩(六两) 吴茱萸(汤洗三次,一两)
上为末,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术、陈皮煎汤下。
六味地黄丸(见虚劳。)
四顺饮子(一名清凉散)
大黄(蒸) 甘草(炙) 当归(酒洗) 芍药(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薄荷十叶,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桃仁承气汤(见蓄血。)
桔梗汤(海藏)
桔梗 连翘 山栀子 薄荷 黄芩 甘草(各等分)
上为粗末,竹叶白水煎,温服。汗之热服,春倍加防风羌活,夏倍加黄芩、知母,季夏淫雨倍加羌活,秋加桂五钱,冬加桂一两,亦可以意消息,随证加减而用之。
清神散(《和剂》) 消风壅,化痰涎,治头目眩,面热。
檀香(锉) 人参(去芦) 羌活(去苗) 防风(去芦,各一两) 薄荷(去土) 甘草 荆芥穗(各二两)石膏(研,四两) 细辛(去苗,焙,五钱)
上为末,沸汤点服二钱,或入茶末点服。此方虚热可用。
龙脑饮子(《和剂》) 治蕴积邪热,咽喉肿痛,眼赤口疮,心烦鼻衄。(上中二焦药也。)
砂仁 栝蒌根(各三两) 藿香叶(二两四钱) 石膏(四两) 甘草(蜜炙十六两) 栀子(微炒,十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至三钱,新汲水入蜜调下。
龙脑鸡苏丸 治上焦热,除烦解劳,去肺热咳衄,血热惊悸,脾胃热口甘吐血,肝胆热泣退场门苦,肾热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热消渴,下而血滞五淋血崩等疾。
薄荷(一斤) 麦门冬(去心,二两) 甘草(一两半) 生地黄(六两,另末) 黄连(一两) 黄 新蒲黄(炒) 阿胶(炒) 人参(各二两,以上俱末) 木通(二两) 银柴胡(二两,锉,同木通沸汤浸一日夜,绞取汁)
上为细末,好蜜二斤,先煎一两沸,然后下生地黄末,不住手搅,时加木通、柴胡汁,慢火熬膏,勿令火紧,膏成然后加前药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虚劳虚烦栀子汤下,肺热黄芩汤下,心热悸动恍惚人参汤下,吐、咳、唾、衄四血去心麦门冬汤下。肝热防风汤下,肾热黄柏汤下。以上并食后临卧服。治五淋及妇人漏下车前子汤下,痰嗽者生姜汤下,茎中痛者蒲黄、滑石,水一盅调下,气逆橘皮汤下,室女虚劳,寒热潮作,柴胡、人参汤下。
洗心散 治心肺积热,风壅上攻,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滞,涕唾稠粘,小便赤涩,大便秘滞。
白术(一两半) 麻黄 当归 荆芥 芍药 甘草 大黄(各六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温服。
泻脾散 即泻黄散。
贯众散(《宝鉴》) 解一切诸热毒,或中食毒、酒毒、药毒,并皆治之。
黄连 贯众 甘草 骆驼蓬(各三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
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 立效散 八正散 石韦散(俱见淋。) 三才封髓丹(见虚劳。) 滋肾丸(见小便不通。)
黄连解毒汤(仲景)
黄连(七钱半) 黄柏 栀子(各半两) 黄芩(一两)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未知再服。
雄黄解毒丸(见咽喉。) 妙香丸(疏决肠胃,制伏木火。见痫。) 木香金铃散(见喘。)
大黄散(《保命》) 治上焦热而烦,不能卧睡。
山栀仁 大黄 郁金(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微利则已。
钱氏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
柴胡升阳汤(东垣)
柴胡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各半两) 防风(二钱半) 甘草(生二钱,炙二钱) 人参白芍药(各半两)
上 咀,每服半两,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忌冷物冰水月余。
火郁汤(东垣)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柴胡根(各一两) 炙甘草 防风(各五钱)
上 咀,每服三四钱,水二大盏,入连须葱白三寸,去滓,稍热服。
三物黄芩汤(见虚烦。) 十全大补汤(见虚劳。)
泻血汤(东垣)
生地黄(酒洗,炒) 熟地黄 蒲黄 丹参(酒炒) 当归(酒洗) 汉防己(酒洗,炒) 柴胡(去芦)甘草梢(炙) 羌活(以上各一两) 桃仁(汤浸,去皮,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退热汤(东垣) 治表中虚热,或遇夜则甚。
黄 (一钱) 柴胡(七分) 生甘草 黄连(酒制) 黄芩 芍药 地骨皮 生地黄(去血热)苍术(各五分) 当归身 升麻(各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温服。
参苏饮(《易简》) 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积发以为热,并宜服之。若感冒发热,亦如服养胃汤法,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尚有余热,更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热退为期,不可预止。虽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壳、橘红辈,自能宽中快膈,不致伤脾。
兼大治中脘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毋以性凉为疑。一切发热,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儿室女,亦宜服之。
干葛(洗) 前胡(去苗)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 人参 茯苓(去皮。各七分半) 木香 紫苏叶 枳壳(去瓤,麸炒) 桔梗(去芦) 甘草(炙) 陈皮(去白。各五分)
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易简方》不用木香,只十味。)
附∶紫雪(《和剂》) 疗香港脚毒遍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狂易叫走,瘴疫毒疠,卒死温疟,五尸五疰,心腹诸疾,疗刺切痛,及解诸热药毒发,邪热卒黄等,并解蛊毒鬼魅野道热毒,又治小儿惊痫百病。
黄金(一百两)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捣碎,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滓,入下项∶犀角屑 羚羊角屑 青木香(捣碎) 沉香(捣碎,各五两) 玄参(洗,焙,捣碎) 升麻(各一斤)甘草(锉,炒,八两) 丁香(一两,捣碎)
以上八味,入前药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下项∶朴硝(精者十斤) 硝石(四升,如阙,芒硝亦得,每升重七两七钱半)
以上二味,入前药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搅不住手,候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项∶麝香当门子(一两二钱半,研) 朱砂(飞研,三两)
以上二味,入前药中搅调令匀,寒之二日。
上件药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用冷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加减,食后服。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