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胀总论
明代:王肯堂
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蛊即胀也。然胀亦有头面手足尽肿者,大抵先头足肿,后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
《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篇,黄帝问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浓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予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浓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与则液上溢。夫心系举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水胀篇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何如?
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石水,脐以下肿,其脉沉。)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