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漏
明代:王肯堂
头结聚生疮,流出脓汁,或如涎水粘睛上下,不痛,仍无翳膜。此因心气不宁,并风热停留在睑中。宜服五花丸、白薇丸。歌曰∶原因风热睑中停,凝结如脓似泪倾,驱毒除风无别病,黄连膏子点双睛。合用糖煎散、三和散、密蒙花散。倪仲贤论热积必溃之病曰∶积者,重叠不解之貌。热为阳,阳平为常,阳淫为邪,常邪则行,行则病易见,易见则易治,此则前篇淫热之病也。深邪则不行,不行则伏,因伏而又伏,日渐月聚,势不得不为积也。积已久,久积必溃,溃始病见,病见则难治。难治者,非不治也。为邪积久,此溃已深。何则?溃犹败也。知败者,庶可以救。其病隐涩不自在,稍觉 ,视物微昏,内 穴开窍如针,目按之则泌泌脓出,有两目俱病者,有一目独病者。
目属肝,内 属膀胱,此盖一经积邪之所致也,故曰热积必溃之病。又曰漏睛眼者是也。竹叶泻经汤主之。大便不硬者,减大黄,为用蜜剂解毒丸主之。不然药误病久,终为祸害。
【大 漏证】大 之间生一漏,时流血水,其色紫晕,肿胀而疼。病在心部,火之实毒。治法宜补北方,泻南方。
【小 漏证】小 间生一漏,时流血,色鲜红。病由心包络而来,相火横行之候。失治则神膏损而明丧矣。
当于北方中补而抑之。
【阴漏证】不论何部生漏,但从黄昏至天晓则痛胀流水,作青黑色,或腥臭不可闻,日间则稍可,非若他证之长流。乃幽阴中有伏隐之火,随气升而来,故遇阴分即病重。治当温而清之。
【阳漏证】不论何部分生漏,但日间胀痛流水,其色黄赤,遇夜则稍可,非若他漏长流也。
治当补正气,清金火。
【正漏证】有漏生于风轮,或正中,或略偏,病至此目亦危矣。若初发破浅,则流出如痰白膏,犹为可救。至于日久而深,则流出青黑膏汁,损及瞳神,即有金丹妙药,难挽先天二五元精,丧明必矣。病属肝肾二部,目窍于肝主于肾,故曰正漏耳。
【偏漏证】漏生在气轮,金坚而位傍,为害稍迟,故曰偏漏。其流如稠浊白水,重则流脓。久而失治,水泄膏枯,目亦损矣。
【外漏证】生于两睥之外,或流脓,或流稠臭水,胀痛则流出,不胀则略止,其害目迟于各漏。久而失治,则睥坏气泄,膏水耗损,目亦坏矣。
【窍漏证】乃目傍窍中流出薄稠水,如脓腥臭,拭之即有,久则目亦模糊也。人嗜燥耽酒、痰火湿热者,每患此疾。久而不治,亦有暗伤神水,耗涩神膏之害,与气壅如痰相似,彼轻此重。如痰乃在外水不清,睑内欲出不得出者;此则从内,邪气熏蒸而出,欲罢不能者。治亦深浅迟速不同。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