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脉(阴)
明代:李中梓
体象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 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按】细之为义,小也,细也,状如丝也。微脉则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明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较大也。伪诀乃云“极细”,则是微脉而非细脉矣。王启玄曰∶“状如莠蓬”,善摩其柔细之态也。王叔和《脉经》云∶“细为血少气衰,有此症则顺,无此症则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细,为自戕其气血也。春夏之令,少壮之人,俱忌细脉,谓其不与时合,不与形合也。秋冬之际,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
大抵细脉、微脉,俱为阳气衰残之候。《内经》曰∶“气主煦之”,非行温补,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尝见虚损之人,脉已细而身常热,医者不究其元,而以凉剂投之,何异于恶醉而强酒?遂使真阳散败,饮食不进,上呕下泄,是速之使毙耳。《素问》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人非少火,无以营运三焦,熟腐水谷。未彻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权哉!然虚劳之脉,细数不可并见,并见者必死。细则气衰,数则血败,气血交穷,短期将至,虽和缓投治,亦无回生之日矣。
李中梓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上海浦东惠南镇人。他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