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经
金朝:何若愚
足少阴肾经图(图缺)
肾脉起于小指之下注胃中注心包
足手阴肾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涌泉穴也),出然谷之下(然谷穴内踝前),在踝之后(太溪穴也),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阴谷穴也),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肾之经,少血多气,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何若愚
何若愚,金代中世人,生卒年月不详。字公务,金代针灸学家。里籍未详,人称南唐何公,善针灸,撰《流注指微论》,阐述了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与针剌的道理,指出气穴开合随不同日时干支的配合而变化,首次记载了“养子时刻注穴法”。书成未广行,后又取其精义,约而成《流注指微赋》。贞元元年(1153年)常山(今属浙江)阎明广收得此赋,续为《流注经络井荥图歌诀》附于赋后,后世并称《子午流注针经》。何氏在继承秦汉、隋唐等历代经脉流注及宋代子午流注的基础上完善了子午流注纳甲的理论,系统在论述了子午流注纳甲的组成和应用,为金元时期子午流注针法各种流派的产生开创了先河。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