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阳三焦经
金朝:何若愚
手少阳三焦经图(图缺)
三焦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至目兑 注胆经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也),上出两指之间(液门穴也),循手表腕池穴也),出臂外两骨之间(支沟穴也),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膻中在玉堂穴下一寸六分,两乳之间陷中是也)。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一作颅)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客主人在耳前上起骨,开口有空者),前交颊,至目锐 。
手少阳三焦之脉,多气少血,是动则病,耳聋耳鸣,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何若愚
何若愚,金代中世人,生卒年月不详。字公务,金代针灸学家。里籍未详,人称南唐何公,善针灸,撰《流注指微论》,阐述了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与针剌的道理,指出气穴开合随不同日时干支的配合而变化,首次记载了“养子时刻注穴法”。书成未广行,后又取其精义,约而成《流注指微赋》。贞元元年(1153年)常山(今属浙江)阎明广收得此赋,续为《流注经络井荥图歌诀》附于赋后,后世并称《子午流注针经》。何氏在继承秦汉、隋唐等历代经脉流注及宋代子午流注的基础上完善了子午流注纳甲的理论,系统在论述了子午流注纳甲的组成和应用,为金元时期子午流注针法各种流派的产生开创了先河。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