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STD)是指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病,通称性病。经典性病(VD)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甙、性病性肉芽肿4种。目前,国内外认为凡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均称性病。其数量明显增多,包括: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生殖器念珠菌病、传染性软疣、滴虫性阴道炎、疥疮、阴虱病、嗜血杆菌阴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最近证实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或唾液中也有病毒,也能通过性行为传播,因而也被列入性传播疾病。
性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在皮肤科学中论述,本节仅介绍淋病。
淋病一、病因 淋病病原菌是淋菌,为革兰氏阴性双珠菌,属奈瑟氏菌属。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接触淋病分泌物污染的衣物、便器、器械等间接传染者少,但幼女主要通过间接传染。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淋病 潜伏期7天。开始表现为急性尿道炎、宫颈炎、尿道旁腺炎及前庭大腺炎。主要症状有排尿时烧灼疼痛及尿频,白带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有急性前庭大腺炎时,阴道下部肿胀、触痛常伴急性外阴阴道炎、膀胱炎,还可能伴发直肠炎,有大便不适或直肠出血。约有50%的女性淋病患者可无症状。幼女急性淋病以急性外阴阴道炎为主,常见症状为局部疼痛、排尿困难和阴道分泌物增多。
阴道窥镜检查发现有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自宫颈口流出,阴道穹窿部及宫颈充血明显。用手指由内向外按压阴道前壁,可从尿道口挤出脓性分泌物。有急性前庭大腺炎时,一侧或双侧大阴唇后部可扪及有明显触痛的肿块,如已形成脓肿,则肿块有波动感。
如下生殖道感染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淋菌即上行扩散,多在下次经期或经期刚结束时发生上行感染,引起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急性输卵管炎,甚至急性盆腔腹膜炎。子宫常有脓性分泌物自颈口流出,但由于颈管的引流及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剥脱,子宫内膜炎一般并不严重。急性输卵管炎则可引起下腹剧痛及不同程度的发热,还可发展为输卵管积脓。脓液自伞端流入腹腔则出现腹膜炎症状。
有急性盆腔感染时,双合诊检查可发现一侧或两侧附件区压痛。输卵管积脓所形成的包块往往由于患者畏痛拒按而不易扪清。盆腔腹膜受累时出现的体征,如腹部压痛、肌紧张等须与外科急腹症相鉴别。由于淋菌感染多局限于粘膜及浆膜面,较少侵犯深部组织,故一般说来淋菌性腹膜炎的全身症候较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炎要轻,患者除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外,很少表现病情危重。
(二)慢性淋病 急性淋病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逐渐转为慢性。临床表现与慢性生殖道非淋菌性感染几乎无区别。患者可能有腰骶部及或下腹隐痛,可有不育症,并可能反复有盆腔炎急性发作。检查发现慢性盆腔炎的体征,可伴有前庭大腺囊肿、慢性宫颈内膜炎、慢性尿道炎等。慢性淋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虽无淋菌,但淋菌可长期潜伏于泌尿生殖道腺体深处。
三、诊断 根据性接触史及症状和体征,可作出诊断。确诊主要依靠尿道或阴道脓性分泌物检查,作涂片及细菌培养。如在多核白细胞内找出典型肾形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6对以上,方可确诊。涂片可疑有淋菌或临床可疑淋病,而涂片阴性者,或经治疗,分泌物涂片已查不到淋菌,但仍遗有症状者,应取阴道或颈管分泌物作细菌培养。
近年采用淋球菌DNA扩增酶联聚合反应(PCR)进行诊断,可明显提高诊断率,尤其是症状不典型者。
四、治疗 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外阴卫生、禁性生活。有急性输卵管炎或盆腔腹膜炎时应住院治疗。
多数抗生素如青霉素、氟哌酸、红霉素等,对淋病有效,其中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的可用氟哌酸0.2mg,每日4次,共7日。孕期妇女则用红青霉500mg,每日4次,共7日。氨苄青霉素对淋病有显著疗效。幼女的淋菌性外阴阴道炎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同时给予小剂量雌激素以增强阴道粘膜的防御能力。前庭大腺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有急性盆腔炎症者需半卧位,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600万~2000万U。对青霉素疗效差者,应选用其他抗生素。因急性盆腔炎除淋菌外,还可能有混合感染,现多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除青霉素外,可加用氟哌酸、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
对产生青霉素酶的淋菌感染可用壮观霉素肌注,一次剂量2g。治疗后培养仍阳性者可用头孢菌素肌注加丙磺舒口服。
治疗急性淋病时,抗生素的量应足够,时间应充分,以求彻底治愈。治疗结束后4~7天,应重复作尿道及颈管分泌物涂片及细菌培养,以后每月复查一次,连续3次。夫妻双方应同时治疗。
慢性淋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差,须采用综合治疗(详见盆腔炎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