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卫生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少则一年,多则四、五年。在每个年龄阶段里,有关儿童心理卫生的问题都很多,很复杂。以下仅就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乳儿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口、头、四肢最后是躯体。动作训练应按顺序有计划地进行。例如,对2~3个月的乳儿要做被动体操;空腹时可训练俯卧和渐渐俯卧抬头。对4~5个月的乳儿可在俯卧的基础上训练其四肢运动,并利用玩具逗引或由成人帮助翻身。而后继续训练用手抓握物品、用腿迈步、站立、走路等。有人研究认为,乳儿动作训练不仅有益于大脑发育,也有益于小脑的发展,使其动作更协调、更灵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言语训练包括:不应过多用奶头堵嘴以制止孩子哭喊。例如,从3、4个月开始就应面带笑容逗引孩子咿呀发声,从6、7个月开始就用简单词句通过反复重复教孩子说话等。
2.让乳儿饱尝母爱 乳儿的“皮肤饥饿”和对母亲的渴望都是很强烈的。父母或其他抚育者都应尽量满足孩子母爱的需要。例如,刚出生的新生儿不宜捆绑起来单独放置在小床里,最好能赤身裸体靠近母亲的胸膛,让新生儿与母亲体肤接触,而且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声。又如,母亲让孩子吃奶,也不只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且还能让孩子饱尝母爱。有人研究认为,哺乳方式与哺乳者的情绪状态对乳儿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影响,例如,国外有个保育院,采用自动化喂奶的方法,孩子一吸吮奶嘴就吃奶。结果这样养育的孩子情绪很坏,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后来增加保育员,并规定抱起孩子喂奶,此外每天还必须抱着孩子玩几次,结果情绪大不一样。如果母亲把喂奶当任务,孩子吃着奶,母亲想着别的事,忙别的事,孩子就只能满足饥饿需要,而情感上得不到满足。
二、婴幼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婴儿逐渐懂事,此期,值得高度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 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事,常因处理不当而对其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妈妈为了断奶与孩子暂时隔离;有的突然断一次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不良的情绪刺激;还有的往乳头上涂辣椒面。这些做法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成人后易患神经症。因此,母亲为孩子断奶要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在断奶之前二、三个月里,就应有计划地添加辅食(蛋糕、稀粥等食物),使断奶达到“水到渠成”。
2.训练孩子自己控制大小便的心理卫生问题婴儿期的孩子已渐渐能够控制自己大小便,但这也需要成人耐心训练。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说,孩子大小便的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以从22个月开始训练为宜。有人研究,过早要求孩子自我控制大小便,或采取打骂、斥责来训练,不但训练过程延长,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3.逗着孩子玩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儿虽已开始懂事,但又非常幼稚单纯,许多行为令人喜爱,成人逗着他们玩耍时,可达到双方的心理满足。但是,在逗着孩子玩的时候,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心理卫生问题。不要以吓唬孩子的方式来逗孩子,以免造成恐惧情绪。
三、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卫生本期心理卫生问题比乳婴儿更多也更复杂,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几点:
1.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家往往把溺爱与珍爱混淆起来,把孩子摆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上,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诸事依从。果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缺乏独立性、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将来一旦结失去家人的保护,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低,势必要在心理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挫折。
2.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 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卫生的,对形成他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家庭不和睦,争吵不休,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至于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坏,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卫生。
3.正确对待和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症等疾病口吃多是因幼儿模仿或精神突然紧张造成的,男孩大约4%、女孩大约有2%患口吃。口吃看起来是“小事”,但对孩子的心理挫伤很严重,往往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所以,一方面,家长要防止孩子口吃,而患了口吃后不要讥笑他,更不要打他、骂他,要鼓励他树立信心,精神放松,慢慢纠正。遗尿症患儿大都是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加训练造成的。这些儿童遗尿后,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长万万不可再施以羞辱或责骂。因为孩子越紧张,遗尿症越难治好。因遗尿而受责打很容易形成孩子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能力不强,许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现过失和犯错误都是不奇怪的。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仔细,尤其要讲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打骂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批评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以免使孩子无所适从,不愿接受教育。
5.支持孩子多做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让孩子多玩自己爱玩的游戏,要支持孩子与他们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与孩子们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交际,而且更能饱赏游戏中的乐趣,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是个自我中心时期,三岁就可表现出独立愿望。虽然他们本领不大,但往往这要自己来、那要自己干,显得不太听话了。其实,这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有人称这时为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提法也好,有助于提醒家长和教养员对孩子独立性的重视)。所以,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是要治服孩子的“强劲”。
四、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卫生这是他们由游戏为主导活动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时期,此期应当注意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点:
1.做好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 处理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可以减少孩子入学后的适应性困难。为此,学校和家庭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家长应给孩子做入学准备,进行入学教育;学校要布置吸引孩子的环境,和蔼可亲地欢迎新生。例如,为了防止孩子发生适应困难,可在入学前提前改变饮食习惯和起居规律,使之渐渐与学校要求一致,尤其要教育孩子热爱学习、向往学校。如果学校能在准备妥善的基础上让幼儿园的孩子到学校参观,给孩子形成个好印象,也很重要。一般说来,愉快的学校生活有益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如果让孩子把上学视为精神负担,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势必有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形成缺陷的人格。
2.不要培养“标准儿童”(normol child )所谓标准儿童,就是一切听从大人嘱咐,一切按大人意图行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儿童一般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也往往是父母盼望的形象。其实,这才是有问题的儿童。因为心理上及早过分防卫,一切按成人的指挥办事,一旦没有大人的指点,就会茫茫然不知所措,没有独立见解,没有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常常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智力的发展也受到束缚。孩子有点“淘气”并非坏事,往往这种孩子兴趣广泛,知道的事多,思考问题的路子更广阔,心理发展比较健康。所以在教育儿童时应注意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孩子遵守良好的生活制度、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慌,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
3.不要给孩子“加码”有些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偏重,已属不当,更有的家长望子成材心切,还要额外增加孩子的学习内容,这都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另外,家长也不要逼着孩子去名次,争分数。实际上分数高低并不能完全显示其智力水平,要鼓励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