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牛头山将星降尘世骊珠洞杰士得天书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通文武艺,千古姓名香。
话说做书的说的这个人真是人间少有,天下无双!究竟是个什幺人呢?看官们却有所不知,待做书的先将这个人的来历试说一番。
原来此人在浙江杭州西湖相近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牛头山。方圆数百余里,山下村民也不下千百余家。其中单表一家姓张的,其家数代积善。传至第七代,有一人名叫张有材。其人自幼清苦,赖自己认真学业,得以苦苦过度。平生最喜为善。娶妻沈氏,乃嘉定沈状元家之女。生有一子,名唤文龙。初生时,其母梦立中庭,见天上一星,其大如斗,其亮如灯,渐渐降下,不觉吞入腹中。是夜即觉腹痛非常,因思怀孕已有十月,如此腹痛,想来是要分娩了,立即去唤稳婆。那稳婆一到,即刻产下一男,竟是头角峥嵘,目光闪灿。其父见之不胜欢喜,决是不凡英物,嘱其母好好抚育。
过了数年,渐渐长成得一表非俗。其父为之延师课读,四书五经无不一览成诵,雅不喜八股一道。其师再三相劝,谓欲取科名,须得借此最不堪之物为敲门砖。遂不得已肆力于文章。其时,年纪不过十四岁,所作文章已觉无懈可击。其师虽欲改削,而已无从下手了。其生平所最喜者,却是兵书战策,天文、地理,一切韬略无不精通。其师笑其用功于无用之地,每每劝其抛开,专精于文章一道。无奈心之所好,终不能一日舍之。明年,宗师案临行文下来,着各府县先行考试,然后造册送考。所以每县书吏往各乡各镇去催取文章赴考。
这日,钱塘县的书吏走到牛头山左近,想这里有一家张员外,他们有个儿子,听得说聪明伶俐,文章早已完篇,正是出考的时候,何勿到那里去请问一声?倘能考得一个秀才,我也有些甜头。当下想了一想,遂迳往张员外家而来。好得他们是乡下人家,也没有什幺管门,故此也不必通报。一径进去,走到大厅上面,竟静悄悄寂无一人。只得暂且坐下少待。
停了半响的工夫,方才见屏门背后有脚步之声。连忙站起一看,只见里面走出一个四五十岁年纪的人来。面如满月,目若郎星,鼻直口方,须飘三柳,相貌甚是清奇。身上穿的衣服亦甚俭朴,真是有道之人的气概。想来必是张员外无疑,便也不敢怠慢,上前作揖问道:“老丈莫非就是张有材员外幺?”那老者连忙还礼道:“不敢,小可便是张有材。请问老兄贵姓大号,府居何处?下顾蓬茅有何见教?”那书吏便答道:“在下姓叶贱字干臣,向在本县当个书吏。无事呢也不敢轻造贵府。只因学宪行文下来,即日将要院试,命本县考取文章造册送考,在下因晓得府上的小相公将要出考,为此特来通报一声,并望老丈书写一个履历,待在下好去预备。到了考试日期,在下再来送信。不知老丈意下如何?”张有材道:“原来为此!但是既承美意,本当奉命,无奈小儿年纪尚幼,今年才不过十四岁,恐怕临时胆怯,献出丑来,倒是一场话柄。况我们乡下人家,不过识得几个字也就罢了,岂能妄想出考这件事!只好有违台命了。”书吏道:“老丈休要客套。在下素知令郎不独文才满腹,而且还是武艺过人。若论通县的读书人,恐怕还及不到令郎来。此去定然考个头名。倘因年纪尚幼,这却尽不妨事。况这考试之事,年经愈小愈好。到了年纪一大,就是个老童生,人家便不希罕了。老丈岂不闻甘罗十二为丞相!令郎比他还大了两岁,那有临时胆怯之理!请老丈放心便了。”
张有材被他说得天花乱坠,心里暗想:“我儿的文章自然是先生说出去的,所以他会知道。怎幺我儿的武艺他都晓得!连我也是今年才晓他在背地里习武。这倒奇了!”因此不觉一时心内便高兴起来,连忙答应了几个是。遂取纸墨笔砚写了一个履历年貌交付与他,并嘱托道:“我们乡下人家,一切考试的规矩却是一毫不懂,诸事均要仰仗大力代为备办。事毕之后,不论取中不取中,定当重谢!”那书吏连连答应道:“不论何事,自有在下代办,不劳老丈费心。在下还要走几家去,缓日再送信来。就此告别!”有材见他要去,遂向身边取出一块二三两重的银子来道:“些些茶敬,不恭之至,望乞笑纳。”书吏见了雪白的银子,不觉满面堆下笑来道:“在下无功受禄,既承见赐,却之不恭,只得暂且权领。”说罢,作揖而去。
张有材见书吏已去,连忙走到书房的门口问道:“我儿在哪里?”文龙一听,知是父亲唤他,连忙走出来道“孩儿在此,爹爹有何吩咐?”有材道:“我儿且随为父到里边来,为父有话同你一讲。”文龙答应着,随即跟了进去。一到里面,有材坐下,文龙侍立于侧。有材道:“我儿你有所不知,适才有本县的书吏到来说,宗师行文下来,要考选秀才,不日即要县试。因此为父的将你年貌、岁数并三代履历一总开了出去,但是为父究不知你文字到底如何,心上觉得有些不放心,故此叫你进来问你一声,不知你敢不敢去?”文龙道:“爹爹说那里话来!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孩儿年纪虽小,志气却大。不是孩儿夸口,任凭你老师宿儒,孩儿还不肯与他并驾齐驱,何况这几个一般的童生,还怕考不过他则甚!”
有材一听这几句说话,俗语说的“知子莫若父”。晓得儿子素来是个好胜的,并不是真真大言不惭,一味骄傲的人。因此心上愈觉欢喜道:“既然如此,为父便可放心。你且去把一切考具收拾好了,专等书吏来送信,便要进城应试。”文龙答应了,自去备办不提。
果然隔了半月的工夫,那个书吏亲自前来送信,说后日便要进场。有材遂相请先生一同进城送考。那先生姓施名穆甫,却是个宿学,文韬武略无不精通。只因无意功名,隐此教读。好得文龙又是个天星下降,自然宿慧非凡。此时听见学生要去赴考,心中也觉得意。因晓得这个学生是与他长脸的,故此将一切考试的规模叮嘱了几句,便收拾一同进城,租下寓所。到了进场之后,文龙将几篇文字誉出,请教先生一看,先生击节叹赏,决其必定抡元。及至案发,果然考了一个案首。隔不多时又到府里考试,仍是冠军。到了宗师按临后,宗师因爱文龙年轻才美,又把他取入钱塘县学第一名。因此满城喧传张家的小官人,年纪不过十四岁就考了小三元,哪个人家的子弟及得他来!
张有材同施先生欢喜不尽,一同回家祭祖开贺。热闹了好几日方才完毕。却再三嘱咐文龙,叫他用乡试的工夫。哪知文龙却不在心上,终日瞒着父亲,在背地里演习枪刀拳棒,夜间把孙吴的兵法,还要细细参详。看到高兴的时节,就把双锋宝剑舞将起来。后来被张有材晓得了。问他何故只爱武艺,不把文章放在心上。文龙道:“并非孩儿厌文喜武,只为古人说的,有文事都必有武备,况目今天下的时势,正是英雄出身之际,若没有些些本领,焉能为国家干功立业,除暴安良!故此孩儿要把文韬武略学得件件精通,庶几上可以效忠国家,下可以增光于祖宗,也不枉人生一世,爹爹养大孩儿一场。”张有材听了,晓得他的志气颇大,非比等闲。况是生他的时候,有些奇异,莫非后来果有好处?故此一任他双日习文,单日习武,并不拘束于他。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又过了三年的工夫。其父本要叫他进京去乡试,因爱子心重,想他年纪不过十七岁,恐怕出门不便,为此不要他去。且待成过了亲,然后进京考试也不为迟。因此便担搁下去。
到了十八岁的时候,替他娶了一房亲,却是本村李姓之女,年貌相当,真是好一对佳儿佳妇。小夫妇又十分和好。有材知道了,更觉得放得下心。文龙也时常到外边去结交几个好友。一个姓叶双名珠云,却是粤东省人,侨居于那里的;一个姓李双名宝田,一个姓沈双称楚材。还有姓梁的,姓朱的,却都是有名秀才。文龙与叶、李、沈三个最为投契。因这三个人都是文武全材,与自己不相上下,故终日里不是诗酒文章,定是跑马射箭,有时同叶、李、沈三个带了家丁,骑着马出去打猎,以作输赢。或遇名山大川,便同叶、李、沈三个讲究,哪处可以伏兵,哪处可以屯粮,哪处可以布阵,哪处可以扎营。谈论到高兴的时节,便大家比一会武。文龙同楚材胆子更大,凡人迹不到之处,他们两个人都敢进去,定要把细底寻出,方肯罢休。
一日,两个人骑着马,带了两个童儿,肩上背着宝剑,腰下佩着弓箭,要想到牛头山的山套内最深的地方去打围。刚走进山套里面,忽听得呼的一声风响,蓦地跳出一个东西来。楚材眼快,先已看见那个东西似人非人,长有三尺光景,身上遍身白毛,两只眼睛竟是闪电一般的模样。一见了人就掉转身躯如飞地跑去。楚材忙喊道:“张贤弟,你看这是什幺东西?”文龙也早就看见,忙应道:“我看这个东西莫非是个多年的老猴狲不成!沈哥哥,我们不要管它,且赶上去赏它一箭,看是如何?”说罢便拎着马飞也似的赶去。楚材也就拍马赶上。
两人看看赶有十余里光景,那东西总只在前面,莫想赶得着它。回头看时,两个童儿已是不见。文龙赶得满头是汗,心中异常躁急,便不管射得射不着,忙把那张铁脂弓拿起,搭上雕翎箭,嗖地一声,一支箭直望那个东西射去。若论别人的箭,再也休想射着它,只因文龙的箭却是百步穿杨,赛过养由基射穿七札,自然不偏不倚地向那个东西的肩窝刚刚射个正着。那东西受了一箭,但听得呀哟一声。回转头来一看,就将所中的那支箭拨在手中,连窜带跳望深山里面去了。
文龙听见那东西竟然口吐人言,不觉骇然道:“沈哥哥,你可曾听见那个东西竟会说话!想一定是个修炼成的精怪,想这个东西定然留不得。我与哥且去追寻。得能寻着,把它除去,也是除了世间一害,你道如何?”沈楚材道:“我也是这般想。莫若我们追进山去,寻着它的巢穴,然后剿除如何?”文龙道:“这话正合我意。”说罢,两个人复又催马上前。
走了一程,只见那个东西拿着那支箭仍在那里等着。两人一见,不觉大喜,重又追上前去。那个东西仍又望前跑去。两个人约又追了二十里光景,总是看得见,追不上。不意赶了一会,忽见一条长溪阻隔。溪中波浪滔滔,竟是无路可通的模样。又往四面一看,只见山路崎岖,重重雾锁。那马断然不能过去。再看那个东西时,只见已在溪之西面。两个人心里更觉焦躁道:“难道它能过去,我们不能过去幺!一定要追赶着它,方肯罢休。任凭他到天上去,我们也要追到灵霄宝殿的。”说罢,两人便各下马,将两匹马拴在一棵大松树上,然后两个人沿着长溪七高八底地走去。果然山路难行,幸亏两个都是习练过轻身法的人,所以尚不费力。及至转过长溪,那东西又是几跳,转了几个弯就不见了。两人忙商议道:“那个东西既然不见,定必它的巢穴就在此间。我们不来便罢,既来了,定要看个水落石出。只是再没有可通的路,这便怎处?哎!有了,我们且慢慢的寻将过去,看是如何!”因此两人复又依着山路寻去。
寻了一会,看见黑黝黝的一个大洞不过一二尺宽。两人大喜!俗话说的“艺高人但大”,也不顾什幺进得去进不去,仗着自己的武艺,便一直走将进去。走了有一二里光景,便觉渐渐的宽阔。上面透下亮光来,照得石笋玲珑剔透,笋上藓斑五色俱备,陆离可爱。又有凉风阵阵吹来,沁人心脾,爽快无比。两人正自得意,忽然又渐渐地洞口收小,天光隐灭不见,转觉得阴气逼人。意欲转身出来,又不舍得。两人乃摸着石壁,一步步地走将进去。耳朵边但听得铮铮淙淙,似有铜壶滴漏之声。原来便是山涧上的瀑布,滴着石壁,故而有此声音。两人满心疑惑,不知不觉地又走了几步,忽然蓦地里又听得那边似有人打呼之声。两人吃惊道:“那边大约是野兽的巢穴,倒要大家留心,不可鲁莽,省得吃那野兽的亏。”两人走着路侧耳细听,不意刺斜里呼的一声,一件东西直拦过来。楚材急起一腿,那物大叫一声,在地乱滚。更有许多东西乱窜出来,不知是何野兽。
正在慌张,觉得眼前一亮,方才看得清楚。原来是一群极大的野猪,还有无数小野猪,横冲直撞地过来。将要近身,那只跌倒的野猪也爬起来,一同上前乱咬。文龙慌把身子一低,两手用力一分,那几只野猪就直跌地过去。楚材早已拨出宝剑砍倒了几只,那几只小野猪便没命地飞跑逃去了。楚材方把宝剑入鞘,同着文龙一同向前而走。约又走了一百余步,忽看见一个月洞一般的大窟窿。两人慌忙跃出石洞,仔细一看,竟是另有一天世界,不觉大喜。但见:
苍松蔽日,翠柏成林。苍松蔽日,高不高顶接青云;翠柏成林,大不大根连地轴。
峰峦层垒深深现,洞壑参差处处幽。远观瀑布,倾岩倒峡若奔雷;近望天池,跃浪翻波腾紫雾。
满山头,琪花瑶草;遍峰巅,异兽珍禽。装点山容,花石翠屏如锦乡;调和仙乐,疏相丛竹塞笙簧。
真是青黛染成千片石,绛纱笼罩万堆烟。
两人看了半响,说不尽山中的景致。曲曲折折走了一回,楚材猛可地惊讶道:“我看这座山竟非凡境。莫非我两人到了仙山不成!张贤弟你看如何?”文龙道:“我也有些疑惑。且不要管他,走过去细细地游玩一回再作道理。”楚材道:“贤弟说得有理。”说罢,遂一同走上前去。约有一里光景,忽见一条石桥。两面石栏都像玉一般的光润。上得桥时,即望下面一看,却见一道山溪。水里有无数活泼泼的金鱼,在萍藻左右唼喋。金鱼头上却都像有角的模样。
两人心中愈觉奇异,再往桥下走时,隐隐看见一座洞府。却也都像是白玉做成的。两人慌忙上前细看,却见洞门之上有个匾额,写的是“骊珠洞”三字。两扇石门却都开着,地下洁净非凡,不像没有人在内的光景。意欲进内,又恐里面或有妖魔邪怪,要吃他的亏。两人迟疑了半晌,毕竟文龙乖巧,忽然醒悟道:“哥哥,我们不要去管他。这个所在,一定是大罗金仙的洞府。若是妖怪的巢穴,断不能有这等清幽的。”楚材道:“话虽如此,总是小心为要。;这句话还没有说完,早看见第二重的石门上插着一支箭在那里,忙道:“这不是贤弟的箭幺?”
文龙一看,果然就是方才射那东西的那一支箭,不觉吃了一惊。正欲进去细看,忽听呀地一声,见里面走出一个青依仙童来,问道:“两位壮士莫非就是张、沈二位幺?家师知道贵客临门,特着我出来相请。”两人心内更觉暗暗吃惊,转念道:“什幺,我们的姓他们早已知道!”还是进去好不进去好?倒有些迟疑不决。那仙童道:“二位不必多虑。家师在此修炼已有数千余年,从无凡人能到这里。二位到此,也是有缘。请进里面去吧。”
二人见他说得畅快,也不敢多言,只跟着他进去。到得里面却见方才那个东西蹲在那里,细细一看,却真是一只老白猴,生得火眼金睛,却用一条黄澄澄的练子锁在一根白玉柱上。一见他们进去,便望旁边一闪。文龙惊讶道:“这个猴子既然好好地锁在这里,怎幺我们方才追赶的就像是它!这倒有些不懂了。”童儿道:“这自然有个缘故。二位见了家师,自然明白。”两人唯唯,复又跟他进去。又进了一重石门,却见珠帘高挂,香雾腾腾,帘子里面正中间有位道装打扮、童颜鹤发的仙长,闭着双目,坐在蒲团上面。两旁站立着无数仙童,却都有些仙风道骨,不像等闲之辈。两人知是遇着真仙,不敢怠慢,忙把衣冠整好,趋进帘子,一齐跪下道:“弟子沈楚材,弟子张文龙,参见仙师。愿仙师圣寿无疆,万寿无疆!”说罢跪在地下,不敢起来。
那仙师睁开双目道:“两位郎君休得多礼,请起来!”两人方才立起道:“弟子等今日得睹仙颜,实出万幸!不敢动问仙师法号,可否示知,以震俗耳?”那仙师道:“贫道本是战时的鲁仲连,最喜与人排难解纷。后来,因见世事难为,意欲蹈东海而死,不意到得东海,即遇异人传授服气炼形的口诀,故数百年后,即登仙录。因爱此山与世隔绝,故此遁迹于此,已有数千余年矣。因知二位郎君异日都是国家梁栋,故遣白猿相引到来,有天书三卷,传授二位郎君。将来一生福禄,尽在此书上面。”说毕,便从袖内取出三卷天书。翻出看时,上面都是鸟书云篆;又从身边取出一个葫芦,倒出两粒小小的金丹,分换两人道:“服下此丹,便能识得此书。”两人慌忙接来吞下。再偷眼看那书时,不知怎幺竟像是哪里见过的,上面的字便都识得。
仙师遂将天书交付两人道:“这三卷天书,上卷观天文,下卷察地理,一切呼风唤雨,都有符咒在内。中卷是行兵布阵玄妙阵图,均可照此摆演,都有神鬼不测之机。若有敌人进阵,便可生擒活捉。惟杀戮一事最宜斟酌,毋造次而行,以伤上天好生之心。这下卷却不可妄用。实在万分不得已时,方可用之。因里面都是请神召将的法术,若多用时,便恐亵渎天神,自取罪戾,反为不美。故宜郑重为要。而且这三卷书,只准你们两人诵读,不能再与他人知道,以免泄漏天机。只等功名成就时,我再来度你两人永证仙班。你们就此去吧!”
两人慌忙跪下,接受道:“谨遵仙师法旨,但弟子们还有一言冒昧。”不知说出什幺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学通文武艺,千古姓名香。
话说做书的说的这个人真是人间少有,天下无双!究竟是个什幺人呢?看官们却有所不知,待做书的先将这个人的来历试说一番。
原来此人在浙江杭州西湖相近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牛头山。方圆数百余里,山下村民也不下千百余家。其中单表一家姓张的,其家数代积善。传至第七代,有一人名叫张有材。其人自幼清苦,赖自己认真学业,得以苦苦过度。平生最喜为善。娶妻沈氏,乃嘉定沈状元家之女。生有一子,名唤文龙。初生时,其母梦立中庭,见天上一星,其大如斗,其亮如灯,渐渐降下,不觉吞入腹中。是夜即觉腹痛非常,因思怀孕已有十月,如此腹痛,想来是要分娩了,立即去唤稳婆。那稳婆一到,即刻产下一男,竟是头角峥嵘,目光闪灿。其父见之不胜欢喜,决是不凡英物,嘱其母好好抚育。
过了数年,渐渐长成得一表非俗。其父为之延师课读,四书五经无不一览成诵,雅不喜八股一道。其师再三相劝,谓欲取科名,须得借此最不堪之物为敲门砖。遂不得已肆力于文章。其时,年纪不过十四岁,所作文章已觉无懈可击。其师虽欲改削,而已无从下手了。其生平所最喜者,却是兵书战策,天文、地理,一切韬略无不精通。其师笑其用功于无用之地,每每劝其抛开,专精于文章一道。无奈心之所好,终不能一日舍之。明年,宗师案临行文下来,着各府县先行考试,然后造册送考。所以每县书吏往各乡各镇去催取文章赴考。
这日,钱塘县的书吏走到牛头山左近,想这里有一家张员外,他们有个儿子,听得说聪明伶俐,文章早已完篇,正是出考的时候,何勿到那里去请问一声?倘能考得一个秀才,我也有些甜头。当下想了一想,遂迳往张员外家而来。好得他们是乡下人家,也没有什幺管门,故此也不必通报。一径进去,走到大厅上面,竟静悄悄寂无一人。只得暂且坐下少待。
停了半响的工夫,方才见屏门背后有脚步之声。连忙站起一看,只见里面走出一个四五十岁年纪的人来。面如满月,目若郎星,鼻直口方,须飘三柳,相貌甚是清奇。身上穿的衣服亦甚俭朴,真是有道之人的气概。想来必是张员外无疑,便也不敢怠慢,上前作揖问道:“老丈莫非就是张有材员外幺?”那老者连忙还礼道:“不敢,小可便是张有材。请问老兄贵姓大号,府居何处?下顾蓬茅有何见教?”那书吏便答道:“在下姓叶贱字干臣,向在本县当个书吏。无事呢也不敢轻造贵府。只因学宪行文下来,即日将要院试,命本县考取文章造册送考,在下因晓得府上的小相公将要出考,为此特来通报一声,并望老丈书写一个履历,待在下好去预备。到了考试日期,在下再来送信。不知老丈意下如何?”张有材道:“原来为此!但是既承美意,本当奉命,无奈小儿年纪尚幼,今年才不过十四岁,恐怕临时胆怯,献出丑来,倒是一场话柄。况我们乡下人家,不过识得几个字也就罢了,岂能妄想出考这件事!只好有违台命了。”书吏道:“老丈休要客套。在下素知令郎不独文才满腹,而且还是武艺过人。若论通县的读书人,恐怕还及不到令郎来。此去定然考个头名。倘因年纪尚幼,这却尽不妨事。况这考试之事,年经愈小愈好。到了年纪一大,就是个老童生,人家便不希罕了。老丈岂不闻甘罗十二为丞相!令郎比他还大了两岁,那有临时胆怯之理!请老丈放心便了。”
张有材被他说得天花乱坠,心里暗想:“我儿的文章自然是先生说出去的,所以他会知道。怎幺我儿的武艺他都晓得!连我也是今年才晓他在背地里习武。这倒奇了!”因此不觉一时心内便高兴起来,连忙答应了几个是。遂取纸墨笔砚写了一个履历年貌交付与他,并嘱托道:“我们乡下人家,一切考试的规矩却是一毫不懂,诸事均要仰仗大力代为备办。事毕之后,不论取中不取中,定当重谢!”那书吏连连答应道:“不论何事,自有在下代办,不劳老丈费心。在下还要走几家去,缓日再送信来。就此告别!”有材见他要去,遂向身边取出一块二三两重的银子来道:“些些茶敬,不恭之至,望乞笑纳。”书吏见了雪白的银子,不觉满面堆下笑来道:“在下无功受禄,既承见赐,却之不恭,只得暂且权领。”说罢,作揖而去。
张有材见书吏已去,连忙走到书房的门口问道:“我儿在哪里?”文龙一听,知是父亲唤他,连忙走出来道“孩儿在此,爹爹有何吩咐?”有材道:“我儿且随为父到里边来,为父有话同你一讲。”文龙答应着,随即跟了进去。一到里面,有材坐下,文龙侍立于侧。有材道:“我儿你有所不知,适才有本县的书吏到来说,宗师行文下来,要考选秀才,不日即要县试。因此为父的将你年貌、岁数并三代履历一总开了出去,但是为父究不知你文字到底如何,心上觉得有些不放心,故此叫你进来问你一声,不知你敢不敢去?”文龙道:“爹爹说那里话来!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孩儿年纪虽小,志气却大。不是孩儿夸口,任凭你老师宿儒,孩儿还不肯与他并驾齐驱,何况这几个一般的童生,还怕考不过他则甚!”
有材一听这几句说话,俗语说的“知子莫若父”。晓得儿子素来是个好胜的,并不是真真大言不惭,一味骄傲的人。因此心上愈觉欢喜道:“既然如此,为父便可放心。你且去把一切考具收拾好了,专等书吏来送信,便要进城应试。”文龙答应了,自去备办不提。
果然隔了半月的工夫,那个书吏亲自前来送信,说后日便要进场。有材遂相请先生一同进城送考。那先生姓施名穆甫,却是个宿学,文韬武略无不精通。只因无意功名,隐此教读。好得文龙又是个天星下降,自然宿慧非凡。此时听见学生要去赴考,心中也觉得意。因晓得这个学生是与他长脸的,故此将一切考试的规模叮嘱了几句,便收拾一同进城,租下寓所。到了进场之后,文龙将几篇文字誉出,请教先生一看,先生击节叹赏,决其必定抡元。及至案发,果然考了一个案首。隔不多时又到府里考试,仍是冠军。到了宗师按临后,宗师因爱文龙年轻才美,又把他取入钱塘县学第一名。因此满城喧传张家的小官人,年纪不过十四岁就考了小三元,哪个人家的子弟及得他来!
张有材同施先生欢喜不尽,一同回家祭祖开贺。热闹了好几日方才完毕。却再三嘱咐文龙,叫他用乡试的工夫。哪知文龙却不在心上,终日瞒着父亲,在背地里演习枪刀拳棒,夜间把孙吴的兵法,还要细细参详。看到高兴的时节,就把双锋宝剑舞将起来。后来被张有材晓得了。问他何故只爱武艺,不把文章放在心上。文龙道:“并非孩儿厌文喜武,只为古人说的,有文事都必有武备,况目今天下的时势,正是英雄出身之际,若没有些些本领,焉能为国家干功立业,除暴安良!故此孩儿要把文韬武略学得件件精通,庶几上可以效忠国家,下可以增光于祖宗,也不枉人生一世,爹爹养大孩儿一场。”张有材听了,晓得他的志气颇大,非比等闲。况是生他的时候,有些奇异,莫非后来果有好处?故此一任他双日习文,单日习武,并不拘束于他。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又过了三年的工夫。其父本要叫他进京去乡试,因爱子心重,想他年纪不过十七岁,恐怕出门不便,为此不要他去。且待成过了亲,然后进京考试也不为迟。因此便担搁下去。
到了十八岁的时候,替他娶了一房亲,却是本村李姓之女,年貌相当,真是好一对佳儿佳妇。小夫妇又十分和好。有材知道了,更觉得放得下心。文龙也时常到外边去结交几个好友。一个姓叶双名珠云,却是粤东省人,侨居于那里的;一个姓李双名宝田,一个姓沈双称楚材。还有姓梁的,姓朱的,却都是有名秀才。文龙与叶、李、沈三个最为投契。因这三个人都是文武全材,与自己不相上下,故终日里不是诗酒文章,定是跑马射箭,有时同叶、李、沈三个带了家丁,骑着马出去打猎,以作输赢。或遇名山大川,便同叶、李、沈三个讲究,哪处可以伏兵,哪处可以屯粮,哪处可以布阵,哪处可以扎营。谈论到高兴的时节,便大家比一会武。文龙同楚材胆子更大,凡人迹不到之处,他们两个人都敢进去,定要把细底寻出,方肯罢休。
一日,两个人骑着马,带了两个童儿,肩上背着宝剑,腰下佩着弓箭,要想到牛头山的山套内最深的地方去打围。刚走进山套里面,忽听得呼的一声风响,蓦地跳出一个东西来。楚材眼快,先已看见那个东西似人非人,长有三尺光景,身上遍身白毛,两只眼睛竟是闪电一般的模样。一见了人就掉转身躯如飞地跑去。楚材忙喊道:“张贤弟,你看这是什幺东西?”文龙也早就看见,忙应道:“我看这个东西莫非是个多年的老猴狲不成!沈哥哥,我们不要管它,且赶上去赏它一箭,看是如何?”说罢便拎着马飞也似的赶去。楚材也就拍马赶上。
两人看看赶有十余里光景,那东西总只在前面,莫想赶得着它。回头看时,两个童儿已是不见。文龙赶得满头是汗,心中异常躁急,便不管射得射不着,忙把那张铁脂弓拿起,搭上雕翎箭,嗖地一声,一支箭直望那个东西射去。若论别人的箭,再也休想射着它,只因文龙的箭却是百步穿杨,赛过养由基射穿七札,自然不偏不倚地向那个东西的肩窝刚刚射个正着。那东西受了一箭,但听得呀哟一声。回转头来一看,就将所中的那支箭拨在手中,连窜带跳望深山里面去了。
文龙听见那东西竟然口吐人言,不觉骇然道:“沈哥哥,你可曾听见那个东西竟会说话!想一定是个修炼成的精怪,想这个东西定然留不得。我与哥且去追寻。得能寻着,把它除去,也是除了世间一害,你道如何?”沈楚材道:“我也是这般想。莫若我们追进山去,寻着它的巢穴,然后剿除如何?”文龙道:“这话正合我意。”说罢,两个人复又催马上前。
走了一程,只见那个东西拿着那支箭仍在那里等着。两人一见,不觉大喜,重又追上前去。那个东西仍又望前跑去。两个人约又追了二十里光景,总是看得见,追不上。不意赶了一会,忽见一条长溪阻隔。溪中波浪滔滔,竟是无路可通的模样。又往四面一看,只见山路崎岖,重重雾锁。那马断然不能过去。再看那个东西时,只见已在溪之西面。两个人心里更觉焦躁道:“难道它能过去,我们不能过去幺!一定要追赶着它,方肯罢休。任凭他到天上去,我们也要追到灵霄宝殿的。”说罢,两人便各下马,将两匹马拴在一棵大松树上,然后两个人沿着长溪七高八底地走去。果然山路难行,幸亏两个都是习练过轻身法的人,所以尚不费力。及至转过长溪,那东西又是几跳,转了几个弯就不见了。两人忙商议道:“那个东西既然不见,定必它的巢穴就在此间。我们不来便罢,既来了,定要看个水落石出。只是再没有可通的路,这便怎处?哎!有了,我们且慢慢的寻将过去,看是如何!”因此两人复又依着山路寻去。
寻了一会,看见黑黝黝的一个大洞不过一二尺宽。两人大喜!俗话说的“艺高人但大”,也不顾什幺进得去进不去,仗着自己的武艺,便一直走将进去。走了有一二里光景,便觉渐渐的宽阔。上面透下亮光来,照得石笋玲珑剔透,笋上藓斑五色俱备,陆离可爱。又有凉风阵阵吹来,沁人心脾,爽快无比。两人正自得意,忽然又渐渐地洞口收小,天光隐灭不见,转觉得阴气逼人。意欲转身出来,又不舍得。两人乃摸着石壁,一步步地走将进去。耳朵边但听得铮铮淙淙,似有铜壶滴漏之声。原来便是山涧上的瀑布,滴着石壁,故而有此声音。两人满心疑惑,不知不觉地又走了几步,忽然蓦地里又听得那边似有人打呼之声。两人吃惊道:“那边大约是野兽的巢穴,倒要大家留心,不可鲁莽,省得吃那野兽的亏。”两人走着路侧耳细听,不意刺斜里呼的一声,一件东西直拦过来。楚材急起一腿,那物大叫一声,在地乱滚。更有许多东西乱窜出来,不知是何野兽。
正在慌张,觉得眼前一亮,方才看得清楚。原来是一群极大的野猪,还有无数小野猪,横冲直撞地过来。将要近身,那只跌倒的野猪也爬起来,一同上前乱咬。文龙慌把身子一低,两手用力一分,那几只野猪就直跌地过去。楚材早已拨出宝剑砍倒了几只,那几只小野猪便没命地飞跑逃去了。楚材方把宝剑入鞘,同着文龙一同向前而走。约又走了一百余步,忽看见一个月洞一般的大窟窿。两人慌忙跃出石洞,仔细一看,竟是另有一天世界,不觉大喜。但见:
苍松蔽日,翠柏成林。苍松蔽日,高不高顶接青云;翠柏成林,大不大根连地轴。
峰峦层垒深深现,洞壑参差处处幽。远观瀑布,倾岩倒峡若奔雷;近望天池,跃浪翻波腾紫雾。
满山头,琪花瑶草;遍峰巅,异兽珍禽。装点山容,花石翠屏如锦乡;调和仙乐,疏相丛竹塞笙簧。
真是青黛染成千片石,绛纱笼罩万堆烟。
两人看了半响,说不尽山中的景致。曲曲折折走了一回,楚材猛可地惊讶道:“我看这座山竟非凡境。莫非我两人到了仙山不成!张贤弟你看如何?”文龙道:“我也有些疑惑。且不要管他,走过去细细地游玩一回再作道理。”楚材道:“贤弟说得有理。”说罢,遂一同走上前去。约有一里光景,忽见一条石桥。两面石栏都像玉一般的光润。上得桥时,即望下面一看,却见一道山溪。水里有无数活泼泼的金鱼,在萍藻左右唼喋。金鱼头上却都像有角的模样。
两人心中愈觉奇异,再往桥下走时,隐隐看见一座洞府。却也都像是白玉做成的。两人慌忙上前细看,却见洞门之上有个匾额,写的是“骊珠洞”三字。两扇石门却都开着,地下洁净非凡,不像没有人在内的光景。意欲进内,又恐里面或有妖魔邪怪,要吃他的亏。两人迟疑了半晌,毕竟文龙乖巧,忽然醒悟道:“哥哥,我们不要去管他。这个所在,一定是大罗金仙的洞府。若是妖怪的巢穴,断不能有这等清幽的。”楚材道:“话虽如此,总是小心为要。;这句话还没有说完,早看见第二重的石门上插着一支箭在那里,忙道:“这不是贤弟的箭幺?”
文龙一看,果然就是方才射那东西的那一支箭,不觉吃了一惊。正欲进去细看,忽听呀地一声,见里面走出一个青依仙童来,问道:“两位壮士莫非就是张、沈二位幺?家师知道贵客临门,特着我出来相请。”两人心内更觉暗暗吃惊,转念道:“什幺,我们的姓他们早已知道!”还是进去好不进去好?倒有些迟疑不决。那仙童道:“二位不必多虑。家师在此修炼已有数千余年,从无凡人能到这里。二位到此,也是有缘。请进里面去吧。”
二人见他说得畅快,也不敢多言,只跟着他进去。到得里面却见方才那个东西蹲在那里,细细一看,却真是一只老白猴,生得火眼金睛,却用一条黄澄澄的练子锁在一根白玉柱上。一见他们进去,便望旁边一闪。文龙惊讶道:“这个猴子既然好好地锁在这里,怎幺我们方才追赶的就像是它!这倒有些不懂了。”童儿道:“这自然有个缘故。二位见了家师,自然明白。”两人唯唯,复又跟他进去。又进了一重石门,却见珠帘高挂,香雾腾腾,帘子里面正中间有位道装打扮、童颜鹤发的仙长,闭着双目,坐在蒲团上面。两旁站立着无数仙童,却都有些仙风道骨,不像等闲之辈。两人知是遇着真仙,不敢怠慢,忙把衣冠整好,趋进帘子,一齐跪下道:“弟子沈楚材,弟子张文龙,参见仙师。愿仙师圣寿无疆,万寿无疆!”说罢跪在地下,不敢起来。
那仙师睁开双目道:“两位郎君休得多礼,请起来!”两人方才立起道:“弟子等今日得睹仙颜,实出万幸!不敢动问仙师法号,可否示知,以震俗耳?”那仙师道:“贫道本是战时的鲁仲连,最喜与人排难解纷。后来,因见世事难为,意欲蹈东海而死,不意到得东海,即遇异人传授服气炼形的口诀,故数百年后,即登仙录。因爱此山与世隔绝,故此遁迹于此,已有数千余年矣。因知二位郎君异日都是国家梁栋,故遣白猿相引到来,有天书三卷,传授二位郎君。将来一生福禄,尽在此书上面。”说毕,便从袖内取出三卷天书。翻出看时,上面都是鸟书云篆;又从身边取出一个葫芦,倒出两粒小小的金丹,分换两人道:“服下此丹,便能识得此书。”两人慌忙接来吞下。再偷眼看那书时,不知怎幺竟像是哪里见过的,上面的字便都识得。
仙师遂将天书交付两人道:“这三卷天书,上卷观天文,下卷察地理,一切呼风唤雨,都有符咒在内。中卷是行兵布阵玄妙阵图,均可照此摆演,都有神鬼不测之机。若有敌人进阵,便可生擒活捉。惟杀戮一事最宜斟酌,毋造次而行,以伤上天好生之心。这下卷却不可妄用。实在万分不得已时,方可用之。因里面都是请神召将的法术,若多用时,便恐亵渎天神,自取罪戾,反为不美。故宜郑重为要。而且这三卷书,只准你们两人诵读,不能再与他人知道,以免泄漏天机。只等功名成就时,我再来度你两人永证仙班。你们就此去吧!”
两人慌忙跪下,接受道:“谨遵仙师法旨,但弟子们还有一言冒昧。”不知说出什幺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