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走出家门,抬起头就可以望见城外的终南山了,翘首瞻望那山上的景色,真的勾起了我无穷的意绪和美妙的怀想。
那里的山色秀美,景色清幽,美得难以名状,那苍翠葱茏的景色日日都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的美妙惬意啊。
只见那儿的天空上方不时飘浮起朵朵白云,它们在天际自在悠然地舒卷伸展。
看着这样美好的景象,我也每每心旷神怡,意兴盎然。
什么时候我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自由自在地栖身在那紫阁峰上。
注释
①紫阁:终南山中一个山峰的名字。在今户县东南。当阳光照射时有紫气飘浮,山体高耸像楼阁,因而得名。
②引领:伸长脖子去看,这里指翘首而望。
③难为名:难以称呼,难以说清楚,指山中景色气象一派壮丽,无法用语言表达。
④与之然:与这一派景象浑然一体,不辨物我。是说我心与自然融合而为一体。
⑤造:访问,拜访。幽人:隐居者,这里即指紫阁隐者。
⑥灭迹:离开纷乱的人世红尘。绝撇(yan):高耸的山峰。
参考资料:
1、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3122、(唐)李白.《李白诗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0月:172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一说是天宝五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李白离开长安,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结伴出游。同年秋,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相会于梁园(今河南商丘),并同游了孟诸(今山东单县)、齐州(今山东济南)等地,途中相互诗文唱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分手以后,李白前往齐州的紫极宫,请那里的高如贵天师授予道箓,正式履行了入道的仪式。而杜甫则去寻找道师华盖,未能得遇。第二年秋天,二人又相会于东鲁,度过了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亲密无间的生活。不久二人又再次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则东游吴越。从此以后两个人便再也未能相见,这首诗就是李白送走杜甫后,客居于沙丘寓所时所作,也是留存下来的李白写给杜甫的两手诗篇中的一首。
参考资料:
1、(唐)李白.《李太白集:插图本》.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8.07:199赏析
仰望山岳抒发感慨是许多诗人都写过,李白也不止一次写过的题材。但是,所望的山岳不同,诗篇所涉及的人物不同,其内容和主旨也不大相同。这首诗写终南山,又是送给一位隐居者的,所以诗的主旨紧紧围绕着脱俗返真来抒情状物。终南山在唐代是隐居者最喜欢的一座名山,它既有佛家名刹,也有道教洞天,还是距关中平原最近的一座林木秀美的宜人山岭,李白就从远望终南山时的感受写起。终南山与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的“南山”同名,李白也有意效仿陶诗意境。前两句说见到终南山,抬头仰望,感慨和触动很深,三四句就说这触动是因为山中浑然的秀美景色带来的,却无法理清说透这景色的特点和细节,只是看到葱葱茏茏的山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别有一番迷人的光景。作者只写景色和组成景色的要素:阳光、翠岭,而不直接告诉人们他的感受,无形之中,人们被引进了欣赏山色的境界中,用心去体会了。
接着诗人说山中自云随风飘浮卷舒自在,无碍无束,看到这种情景,不由得让人与精神的轻松自由联系起来,于是不但李白“与之然”,读者也在心中与这大好景象合而为一了。诗写到这里,都与陶诗“结庐在人境”意境相仿佛,在于告诉人们山中景色的恬静优美和身在此境之中的心态,但接下来的结尾,则直叙心声,说一定要去拜访居于山中的这位隐者,相伴隐于林下,远离尘世。原来,全诗所写的那种幽静自然的景象是为了赞美那位居于山中的隐者朋友,是说他的精神恰恰与这山林融为一体,是此境中人。那么,“心中与之然”就不仅是与山色同一了,而且也有李白与他的朋友心心相印的意思在其中!全诗景中有情,以景语代替情语,不露痕迹而心境却表现得十分明白。
参考资料:
1、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313-314李白(701年2月28日-762),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