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横波亭凌空飞架在青口小沙河入海处,整个豪雄气势压过当年陈元龙的百尺楼气魄。
登上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入海口,与万里风涛的大海相接,干百年来,豪杰的豪气使山河雄壮。
星空稀疏,月光凄迷,江夜平静,鱼龙潜藏,老树败叶凋零,白霜寒气凛冽,北雁南飞,哀声阵阵。
登上横波亭,持着长剑,放声高歌,举杯畅饮,怅然远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那里本是中国的领土。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赏析
横波亭在江苏赣榆县的河边,金时属青口辖区。金将移剌粘合驻防 其地,“杨叔能,元裕之皆游其门,一时士望甚重。为将镇静,守边不 扰,军民便之”(刘祁《归潜志》)。当时蒙古崛起北方并已南侵,破 中都燕京,入潼关。曾经为宋人饱尝的民族耻辱,金人同样地尝到了; 曾经为宋人抒发过的民族忧患与义愤,也出现在金邦的爱国志士笔下。 青年元好问登上横波亭,感时的激情澎湃胸中,不能自已,因对青口统 帅移剌粘合有所寄托,为他写下了这首气概不凡的七律。
笔立在河上的高亭,本给人以孤危之感;登楼远望,则会自然地引 起一种古今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怀。诗人首先就抓住这种深刻感受,写出 豪迈的诗句:“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注意“插飞流”这个 说法,似乎本应写楼高插天,然而“突兀”二字已有横空出世之意,因而 诗人还要多写一重险要,即横波亭的下临飞流,从而也暗点“横波”亭名 之来由。第二句是对横波亭气势的比拟夸张。“百尺楼”本出自刘备对许 汜说的一句盛气凌人的话,因为牵涉到陈元龙事(详前《论诗》析 文),所以元好问熔铸为“元龙百尺楼”一语,辞采雄壮。大概是因其事 本豪,而“元龙”这个字号也很大气的缘故,总之这一词语颇使诗人惬 意,所以一再用到。但“元龙百尺楼”毕竟是子虚乌有的楼,所以说“气压元龙百尺楼”就格外有味。似乎天下临水之楼,竟无一可与横波亭比 拟,只能拟之于想象中的“元龙百尺楼”。同时也暗用刘备语意,谓移剌 粘合远非别的将帅可比。正是“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李 商隐),期许之意贯彻篇终。
青口去大海很近,诗人面对“飞流”,很自然地想到这一点,同时在 诗中将大海揽入,也更有气势。“万里风涛接瀛海”句出杜诗“万里风烟 接素秋”(《秋兴》),而将时间范畴换为空间范畴。“接瀛海”点出江 流去脉,而“万里”还兼关江流来龙,此句包括之大亦非杜莫比。紧接便 是抚今怀古:“千年豪杰壮山丘。”无论是就时局还是登临题材本身而 言,怀古似乎都是应有之义,这使读者联想到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写下 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不同的是,辛词叹 国中无人,而元好问诗庆金邦得士,那移剌粘合大将,是被包括在“千 年豪杰”之内的。诗人这样推重其人,当然是有所期待的。
接下去似乎应该写写形势才对,然而诗人却用苍劲之笔画出一派江 景,酷肖杜甫的《秋兴》:“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句中 平列六个名词和“秋”“夜”这一时间概念,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形成 一派清寒江景,雁唳长空,鱼潜水底,更增加画面的清寥。而在这一派 苍凉惨淡肃杀的秋夜景色中,读者隐约可以感觉到时局艰危在诗人心中 引起的忧患意识,它已不自觉地渗透在景物之中,“如空中之音,相中 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
《秋兴》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为遗山诗所本。而此诗不言“寂 寞”,“寂寞”与“冷”意转深。
诗的结尾进而化用《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抒发作者 报国热情并以收复失地期许对方:“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 州。”其时金邦立足中原已久,作者以神州儿女自居是无可非议的,就像在南边唱着“何处望神州”的辛弃疾以神州儿女自居一样无可非议。爱 国主义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对汉人是如此,对女真人同样如 此。令我们十分惊异的是,遗山此诗与辛弃疾在南方“过南剑双溪楼”写 的《水龙吟》,从立意造境遣词用典上都十分神合。辛词就像是倒说过 去的: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 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 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 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略为不同的是,辛词悲壮,元作豪壮。而强烈的爱国意识则并无二 致。除了在行政地域上的敌对,可以说,两位作家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已 没有什么差异。由于政治上的对峙和时间上的接近,元好问似乎不大可 能读到这首辛词。它们之间的神似,只能说是英雄同感,不谋而合。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