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三十)
元代:朱丹溪
因湿热结于带脉,津液泛溢,入小肠为赤,入大肠为白。
又云∶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从金之化,即为白淫,治宜同湿证,以十枣、禹功导水降火流湿之剂主之。
脉浮恶寒不治。
因痰积流下渗入膀胱,宜升宜吐,调以半夏、茯苓、陈皮、苍术、白术辈。
肥人多湿痰
海石 半夏 南星(治痰) 黄柏(治湿热) 苍术(燥湿) 活石(流湿热) 川芎(升之) 椿皮(湿之) 香附(调气) 风痛加牛膝。
瘦人多热
黄柏 黄连 活石 椿皮 川芎
滑者加龙骨、赤石脂;滞者加葵花;血虚四物汤。
小胃丸 治湿热带下,下之后,以苦楝丸调之。
苦楝(酒浸) 茴香(炒) 川归(各一钱)
酒糊丸,桐子大,酒下。
腰腿痛加四物、羌活、防风;虚甚加参 、甘草、白芍药。
朱丹溪
其书按四时气候,详列诸病。先脉,次因,次证,次治,颇有条理,而分属处未免牵强。如霍乱、泄泻属夏三月,伤寒属冬三月,已为拘滞。至於以颠狂、惊痫、痔漏、脱肛分属冬、夏,益为无说矣。春三月之证,分别真阴、元阴、真阳、元阳,其意主先后天立说,亦牵合不能了了。案元朱震亨有《脉因证治》一书,国朝喻昌尝惜其不行,说见所撰《寓意草》。是书卷首无序,后有嘉禾石氏一跋,称岐黄家久奉为枕秘,因讹脱甚多,借得藏书家善本校录,似即震亨之书。然所载各方如左归丸、右归丸之类,皆出自张介宾《景岳全书》,而亦以古方目之。知其断非震亨所著矣。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