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论
清代:李延昰
经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盖谓六者足以定诸脉之纲领也。又曰∶“小大滑涩浮沉。”《难经》则曰∶“浮沉长短滑涩。”仲景曰∶“弦紧浮沉滑涩,此六者名为残贼,能为诸脉作病。”滑伯仁曰∶“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夫所谓不出于六者,亦其足统表里阴阳、虚实冷热、风寒湿燥、脏腑血气之病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虚。沉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实。迟为在脏,为寒为冷。数为在腑,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此诸说者,词虽稍异,义实相通。若以愚意论之,不出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辨而已。如浮为在表,则散大而芤可类也。沉为在里则细小而伏可类也。迟者为寒则徐缓涩结之属可类也。数者为热,则洪滑疾促之属可类也。虚者为不足,则短濡微弱之属可类也。实者为有余,则弦紧动革之属可类也。此皆大概,人所易知。然即六者之中,复有相悬之要,则人或不能识,似是而非误非浅矣。夫浮为表矣而凡阴虚者,脉必浮而无力,因真阴脱于下,而孤阳浮于上,是浮不可以概言表,而可升散乎!沉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盛者,阴寒束于皮毛,阳气不能外达,则脉必先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里,而可攻下乎!迟为寒矣,而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而可温中乎!数为热矣,而凡虚损之候,阴阳俱亏,气血败乱者,脉必急数,愈数者愈虚,愈虚者愈数,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而可寒凉乎!微细类虚矣,而痛极壅闭者,脉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虚,而可骤补乎!洪弦类实矣,而真阴大亏者,必关格倍常,是弦不可以概言实,而可消之乎!乃知诊法于纲领之中,而复有大纲领者存焉。设不能以四诊相参,而欲孟浪任意,未有不覆人于反掌间者。
李延昰
李延昰(1628~1697)清初医学家。原名彦员,字我生、期叔,号漫庵;后改字辰山,号寒邨。祖居南汇,后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因参与复明抗清斗争失败,避居浙江嘉兴,后入平湖祐圣宫,以医自给。学医于叔李中梓,传其心法。又研究缪希雍医学遗稿及周梅屋《独得编》等,深明脉理。治病多奇效,医名大盛。有延诊者,虽百里必往视。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卢子繇等皆有交往。晚年与朱彝尊友善,得朱赠书数千卷。顺治元年(1644年)曾游苏州,得贾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谓“其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遂与其子汉徵校正重刊。又撰《本草谕》,论本草发展历史;《君臣佐使论》,明用药配伍之法;《药有真伪论》、《药论》则阐述药物鉴别、炮制、制剂、采收之理。此四论列于《药品化义》之首。康熙二年(1662年)撰《脉诀汇辨》十卷,附《五运六气医案》一卷。此书汇脉学著作七十余种之精论,分门别类,标明出处,以便查考,间附家学及自己临证诊脉心得,《李中梓医案》亦收录于此书中。尚著有《痘疹全书》、《医学口诀》两书,未见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