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腋痈数
唐代:杨上善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九。
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痈而热,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足少阳脉下胸络肝属胆,循胁里在腋下,故腋胁之间有痈大热,可刺足少阳脉□□之穴,五取之。热而不已,刺手心主脉,其脉循胸下腋三寸,上抵腋,故腋痈三取之。又取手太阴经络各三。大骨之会者,手太阴脉循臂内上骨下廉,即为经络会处也。
平按:“刺痈而热”《素问》、《甲乙》作“刺而热不止”。注“之穴”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全,下一字作“主”①。谨拟作“所主”二字,袁刻作“辄筋”二字。
①仁和寺本亦作“主”字,上一字缺。
杨上善
隋唐时代医学家。约生于575年,卒于670年,曾在隋大业年间(605年至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枢》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故宋代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例。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两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此唱首。”另外,还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今仅存钱本第一卷,名为《黄帝内经明堂》。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