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便血(七)
明代:薛己
(妇人症见《女科撮要》)
经云∶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阴气内结,阳络外伤,渗入肠间,故便血也。《针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而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而便血。皆因饮食失节,而起居不时,七情六淫失宜,内伤外感所致。若外感则血鲜,名肠风。内伤则血浊,名脏毒。
外感而元气实者,人参败毒散,加槐花、荆芥,以祛邪气。内伤而元气虚者,亦用六君子汤,以补胃气。元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以升举之。忧思伤脾者,济生归脾汤以解之。粪前见血者,益气汤加吴茱萸。粪后见血者加黄连。阴血不足者,宜用四物汤。病因多端,不能尽述,当临症制宜,庶无误矣。丹溪先生云∶精气血气,出于谷气。惟大便下血,当以胃气收功。治者审之!
【治验】
一儒者素善饮,不时便血,或在粪前,或在粪后,食少体倦,面色痿黄,此脾气弱虚,而不能统血。以补中益气汤加吴茱萸、黄连,三十余剂而再不发。
一男子每怒必便血,或吐血,即服犀角地黄汤之类。余曰∶此脾虚不能摄血,恐不宜用此寒凉之药。彼不信,仍服之,日加倦怠,面色痿黄。更用四物、芩、连、丹皮之剂,饮食少思,心烦渴热,吐血如涌,竟至不起。若用四君、芎、归、补中益气汤,多有得生者。
薛己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约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学,得父薛铠之传。早年即以外科闻名,后通擅各科,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正德年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初,为太医院使,后因事告归。当时医界承元代遗风,重视降火,有的医者动辄恣用寒凉之剂克伐生气,对此流弊,薛己提出责疑:“世以脾虚误为肾虚,辄用黄柏、知母之类,反伤胃中生气,害人多矣。”于是援引经旨,致力著述,潜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视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临证注重脾与肾、命之辨证,治疗用药以温补著称,对后世医家之温养理虚,颇多启发。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