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项强痛
明代:王肯堂
经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 在颈项。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
(当缺盆中央动脉是。)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挟喉两旁动脉。)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挟喉动脉之后,曲颊之前一寸后是。)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 。(手阳明之后,当曲颊之下。)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曲颊之后,当耳之下。)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耳后当完骨上。)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挟项大筋中。)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 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 外,不至曲颊一寸。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然则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颈项强急,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此风寒客三阳经也。宜驱邪汤。颈项强急,动则微痛,脉弦而数实、右为甚,作痰热客三阳经治,宜消风豁痰汤。
颈项强急,动则微痛,脉弦而涩,左为甚,作血虚邪客太阳、阳明经治,宜疏风滋血汤。颈项强急,寒热往来,或呕吐,或胁痛,宜小柴胡汤、升麻防荆汤。颈项强急,腰似折,项似拔,加味胜湿汤。
精神短少,不得睡,项筋肿急难伸,禁甘温,宜苦寒,养神汤主之。《本事方》椒附散,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于虚寒者为宜。丹溪治一男子。项强不能回顾,动则微痛,其脉弦而数实,右手为甚,作痰客太阳经治之,用二陈汤加酒洗黄芩、羌活、红花,服后二日愈。许学士治一人患筋急项不得转侧,自午后发至黄昏时定,此患必从足起。经言十二经络各有筋,惟足太阳之筋,自足至项。大抵筋者,肝之合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又曰∶阳中之阴,肺也。自离至兑,阴旺阳弱之时,故《灵宝毕法》云∶离至干,肾气绝而肝气弱,肝肾二脏受阴气,故发于是时。授以木瓜煎方,三服而愈。戴云∶颈痛,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并宜和气饮,食后服。按人多有挫闪,及久坐失枕,而致项强不可转移者,皆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宜六味地黄丸常服。《内经》刺灸项颈痛有二∶其一取足手太阳,治项后痛。经云∶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项如拔,视虚、盛、寒、热、陷下取之。又云∶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又云∶大风项颈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又云∶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立已。不已则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是也。其二取足、手阳明,治颈前痛。经云∶足阳明之脉,所生病者,颈肿。
又云∶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颈肿。皆视盛、虚、寒、热、陷下取之也。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