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苦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①;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摩军。
梁将陈霸先、王僧辩②讨侯景,军于张公洲③。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④,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⑤。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为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
【注释】
①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奇”、“正”是我国古代军事术语。一般说来,以变化莫测的手段,实施出敌意料的攻击为“奇”,采用常规的织法为“正”。具体地说,在兵力使用上,守备、箱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正面突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的为奇兵;在战略上堂堂正正的部队为正兵,突然袭击的为奇兵,等等。“奇”和“正”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奇正相生”
②陈霸先:即陈式帝,南朝陈国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圣元年(552 年)与王僧辩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梁元帝被杀,他与王僧辩奉萧方智为太宰。后袭杀王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不久代梁称帝,国号陈。
王僧辩:南朝梁将。侯景叛乱时,他任大都督,与陈霸先破侯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后因从北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杀。
③张公洲:即蔡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④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撞镇。
⑤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以此比喻用兵的灵活机动,部队的协调统一。
【译文】
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力多,敌人兵力少,就应该选择平坦宽广的地方作为战场,来战胜敌人,如果我方兵力五倍于敌,就要用三倍的兵力为正兵,二倍的兵力为奇兵;如果我方有三倍于敌的兵力,就应用二倍的兵力为正兵,一倍的兵力为奇兵。这就是常说的,用一部分兵力阻截敌人的前部,用一部分兵力攻击敌人的后部。兵法说: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散,就会使兵力受到牵制而成为乱军。
南北朝时,梁将陈霸先、王僧辩率军往张公洲讨代侯景。飘扬着旌旗的高大战船,截断长江遮蔽天空,乘着潮水顺流而下,侯景站在石头城上,望着江面很不高兴,说:“他们部队有这样的气势,可不能轻视呀!”于是率领万名精锐骑兵,擂起战鼓向敌人冲去。陈霸先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如同常山的蛇一样,首尾互相配合救应。敌人现在前来送死,想与我决一死战。我军兵力多,敌人兵力少,应该分散他们的兵力。”王僧辩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以一支配有强弓硬弩的部队,从前面阻截敌人,轻装骑兵袭击敌军的后面,主力部队冲击敌人中央,于是侯景的部队全线崩溃,只得弃城而逃。
【简析】
自古用兵,必须懂得多兵和少兵的使用方法,掌握兵力集中与分散的变化规律。
明朗何汝宾《兵录》卷九之《攻战-战略》中指出:作战的胜败,不只在于兵力数量的多少,还在于有适当的分散与集中。兵力有适当的分散,部队才有一定的条理;兵力适当的集中,才有必要的联络,但是,兵力分散时常常忧虑队形疏散,兵力集中时常常耽心阵势混乱。所以,只有集中而不分散,只有分散而不集中,不算是好的;集中里面有分散,分散里面有集中,也不算是最好的;只有能迅速地把分散变为集中,迅速地把集中变为分散,才算是最好的。
何汝宾这里所说的分合变化,强调迅速,而能迅速采取行动,并不是盲目乱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再迅速采取行动。
部队过于庞大就会行动迟滞而不灵活,部队较小就行动灵便而好处很多。能将庞大的部队分为若干轻便的部队,它的好处一定很多。因此,宿营时要适当分开,以防备敌人袭击;布阵时要适当分布,以防备敌人冲击;行军时要适当分散,是恐怕敌人遮断截击,作战时要适当分兵,是恐怕被敌人包抄袭击。兵力多于敌人时,可分兵一部乘虚袭敌;势均力敌时,可以分兵以出奇制胜;兵力处于劣势时,也可以分兵,以转变敌我形势。
看来,掌握集中与分散的章法,是非常重要的。兵力应当集中而不集中,就形不成拳头,甚至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兵力该分散时不分散,就不能抓住时机歼灭敌人,甚至还有被敌围歼的可能。
但是,什幺情况下应当集中,集中到什幺程度;什幺情况下应当分散,分散到什幺程度,这就要看指挥员的艺术了。集中与分散,在现代管理中也有普遍意义,如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都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利与弊。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苦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①;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摩军。
梁将陈霸先、王僧辩②讨侯景,军于张公洲③。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④,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⑤。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为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
【注释】
①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奇”、“正”是我国古代军事术语。一般说来,以变化莫测的手段,实施出敌意料的攻击为“奇”,采用常规的织法为“正”。具体地说,在兵力使用上,守备、箱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正面突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的为奇兵;在战略上堂堂正正的部队为正兵,突然袭击的为奇兵,等等。“奇”和“正”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奇正相生”
②陈霸先:即陈式帝,南朝陈国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圣元年(552 年)与王僧辩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梁元帝被杀,他与王僧辩奉萧方智为太宰。后袭杀王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不久代梁称帝,国号陈。
王僧辩:南朝梁将。侯景叛乱时,他任大都督,与陈霸先破侯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后因从北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杀。
③张公洲:即蔡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④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撞镇。
⑤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以此比喻用兵的灵活机动,部队的协调统一。
【译文】
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力多,敌人兵力少,就应该选择平坦宽广的地方作为战场,来战胜敌人,如果我方兵力五倍于敌,就要用三倍的兵力为正兵,二倍的兵力为奇兵;如果我方有三倍于敌的兵力,就应用二倍的兵力为正兵,一倍的兵力为奇兵。这就是常说的,用一部分兵力阻截敌人的前部,用一部分兵力攻击敌人的后部。兵法说: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散,就会使兵力受到牵制而成为乱军。
南北朝时,梁将陈霸先、王僧辩率军往张公洲讨代侯景。飘扬着旌旗的高大战船,截断长江遮蔽天空,乘着潮水顺流而下,侯景站在石头城上,望着江面很不高兴,说:“他们部队有这样的气势,可不能轻视呀!”于是率领万名精锐骑兵,擂起战鼓向敌人冲去。陈霸先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如同常山的蛇一样,首尾互相配合救应。敌人现在前来送死,想与我决一死战。我军兵力多,敌人兵力少,应该分散他们的兵力。”王僧辩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以一支配有强弓硬弩的部队,从前面阻截敌人,轻装骑兵袭击敌军的后面,主力部队冲击敌人中央,于是侯景的部队全线崩溃,只得弃城而逃。
【简析】
自古用兵,必须懂得多兵和少兵的使用方法,掌握兵力集中与分散的变化规律。
明朗何汝宾《兵录》卷九之《攻战-战略》中指出:作战的胜败,不只在于兵力数量的多少,还在于有适当的分散与集中。兵力有适当的分散,部队才有一定的条理;兵力适当的集中,才有必要的联络,但是,兵力分散时常常忧虑队形疏散,兵力集中时常常耽心阵势混乱。所以,只有集中而不分散,只有分散而不集中,不算是好的;集中里面有分散,分散里面有集中,也不算是最好的;只有能迅速地把分散变为集中,迅速地把集中变为分散,才算是最好的。
何汝宾这里所说的分合变化,强调迅速,而能迅速采取行动,并不是盲目乱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再迅速采取行动。
部队过于庞大就会行动迟滞而不灵活,部队较小就行动灵便而好处很多。能将庞大的部队分为若干轻便的部队,它的好处一定很多。因此,宿营时要适当分开,以防备敌人袭击;布阵时要适当分布,以防备敌人冲击;行军时要适当分散,是恐怕敌人遮断截击,作战时要适当分兵,是恐怕被敌人包抄袭击。兵力多于敌人时,可分兵一部乘虚袭敌;势均力敌时,可以分兵以出奇制胜;兵力处于劣势时,也可以分兵,以转变敌我形势。
看来,掌握集中与分散的章法,是非常重要的。兵力应当集中而不集中,就形不成拳头,甚至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兵力该分散时不分散,就不能抓住时机歼灭敌人,甚至还有被敌围歼的可能。
但是,什幺情况下应当集中,集中到什幺程度;什幺情况下应当分散,分散到什幺程度,这就要看指挥员的艺术了。集中与分散,在现代管理中也有普遍意义,如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都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利与弊。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